作为一个本溪人,有两件事情不可不知,一、位于本溪县山城子的“庙后山古人类活动遗址”,这是距今4、50万年前被称为“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这在东亚甚至世界上都是令人瞩目的。二、位于本溪县东北部跨距约50多公里的“明长城本溪段”,这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一笔 ——笔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小县城街上的一个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被其中的文章吸引了,买下后进行了通读。其中有一篇原本溪县文管所所长佟铁山老师写的《长城遗址百里行——本溪县境内明代边墙考察录》,深深的打动了我,这是40多岁时才第一次知道在我们本溪地区还有长城的存在。也就从这时开始,才对家乡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2018年经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佟铁山老师,并有幸上门拜访过,并得到了老师的两本赠书,实为感激。
之后,我开始了对那个时代历史的关注,于2019年专程去了本溪县东营坊的“水栅栏子”考察,之后写了一篇头条文章《本溪水栅栏子万里长城在这里也有一笔》,水栅栏子是辽东边墙中独具特色的水上边墙,这是我涉足辽东边墙的第一篇文章。此后我就立下了一个夙愿,要争取在有生之年像佟铁山老师那样,完整的走一遍本溪地区的辽东边墙。
2021年,我被本溪县文旅局招聘为“全域旅游志愿者”,从此就又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本溪县的人文历史,也就更多的关注辽东边墙的方方面面。2022年本溪县开始了部分修复本溪县边墙的活动,我就是从这时开始,正式走进了边墙的拍摄和写作。
在2022——2025这四个年头里,我先后走了本溪县段50公里的20多个点段,几近全程,虽不是每一处都留有足迹,但是前后都能搭上边,就是能看到各部分的连接,并绘制了一张全程的地图,做到所有段落走向准确无误。
本文是做一个整体描述,之前每个点段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要做整体描述难免信息量太大不便于发表,那本文就不得不做缩减浓缩,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明长城本溪段,这是国家现在的正式称谓,但是基于历史记载和习惯,文中许多的称谓不可避免的要沿用老的习惯,比如称辽东边墙,而不是称为辽东长城。
辽东边墙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明朝为抵御建州女真的袭扰,开始修建辽东边墙,并修建清河、碱厂等堡。受财力的限制,不同于关内的“万里长城”,除了部分的边堡有较好的城墙之外,其它大部分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建设,许多的地段是借用自然的大山为屏障,利用自然的山险,再结合人工砌筑的石墙和挖壕,或木栅栏等。
本溪段的边墙有三段是集中利用连续的大山为屏障的,一、北起云台卷舒山后的李王沟,大峪沟,老光顶子段一溜的大山,长约8.4公里,都是难以逾越的。二、中段塔耙沟顶端老黑背,九棵岭,后湾子,新开岭,水栅栏子一线,辗转7.2公里都是大山自然的山险。三、水栅栏子至双庙岭一线10.8公里,都是天然的屏障。三段大山共计约27公里,占边墙总长的54%。
其它路段的边墙主要集中在中部相对低矮的山地之间,这部分以人工修筑的为主,也间歇包含许多的山险墙。人工砌筑的石墙仅屈指可数的几段,总长不过3公里,其余都是土墙边壕。
以上是总体数据,下面介绍具体点段。
从北端新宾县界起始;
本溪段边墙起始于南甸镇二道河子的李王沟,笔者在这里找到了一处烽火台,即李王沟烽火台;
李王沟烽火台位于前面的山包上,这个资料上是在册的,这应该是当年一堵墙堡的管辖范围。
在这里发现一段石墙遗迹
这里有省政府立的长城保护碑
这边是新宾县地界,可见这左侧的大山就是天然的屏障。
然后连接的是大峪沟里的北山
再到老光顶子山,这一段长约8.4公里,是利用大山为屏障的。
这里连接的是南甸后沟的畜牧场岭
这里有一段500余米的边壕
在东侧最高的山顶上,发现一座烽火台,即畜牧场烽火台,也是在册的。
在这里能看到碱厂镇赵堡的洼子岭
碱厂洼子岭
洼子岭上明显的边壕痕迹
洼子岭看老光顶子
西岭上看老光顶子,洼子岭。
西岭这里有一块牌子; 华皮峪边墙
华皮峪边墙00于明代,000筑,中心处各段保存较为完整,是辽东地区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日期。 注;0,字迹看不清。
西岭山险墙
化皮峪西峰烽火台
化皮峪山险墙
化皮峪边墙
碱厂石墙沟顶神秘的石墙
石墙沟边壕
石墙沟烽火台
左侧山梁是石墙沟边墙,这边连接金家堡子边墙。
金家堡子一侧上山,有明显的边壕。
最顶处发现一座烽火台,即金家堡子西山烽火台。
这一段都是边壕形式的土墙,没有石墙。
参加这次探寻工作的,还有驻碱厂民主村驻村工作队的付天明老师。
沿着西山主脊一直到白堡村,然后穿过大地奔姜家沟,姜大砬子,这一段没有任何痕迹。
姜大砬子十分险峻,是被利用的自然屏障,佟铁山老师说上面有一座烽火台,因没有找到路,没有上去。
从李堡边墙上看姜大砬子
从姜大砬子这里拐了个急弯向东北方向,进入了李堡边墙,又在里向南方向拐了个“几字弯”,然后向东南阳地沟方向走去。
这是2024年夏季李堡边墙没有整修前的模样
这是我2025年春季拍到的李堡边墙整修后的边墙
这是李堡边墙还没有整修的部分
李堡边墙共计两段总长近两千米,是本溪段石砌边墙最长的一部分,它的规格稍逊于化皮峪边墙,但是长度要远远超过它。
继续向东南进入阳地沟边墙段,这里全部是边壕土墙,长度约3000米,接近东营坊。
这里有一座朝阳洞烽火台,一座土台子,是在册的。
然后越过东营坊乡的大地向南山的塔耙沟延伸,大地一带因为人们多年的种田基本上痕迹全无。
塔耙沟的边墙痕迹很明显
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烽火台,也就是佟铁山老师说的“臭淤洞烽火台”,在册记载为“塔耙沟烽火台”。
这一段完全是边壕,一直向南通到“老黑背”大山顶部,全长约2000米。
老黑背也像姜大砬子一样的大山,属于自然的山险墙,向东越过它就是九棵岭地段,过岭是湖里的冰凉号,再向东则是一连串的大山,经过阳沟子,新开岭,后湾子,直到水栅栏子,即是我写的第二段大山部分,总长7.2公里部分。
阳沟子部分大山
新开岭
东侧的“螺旋障子”大山
后湾子北山,天然的屏障。
水栅栏子边墙,又称为水上长城,是一座用木栅栏修建的,因为没有类似的图片,无法想象它的模样,只能猜想它是在河中打入木桩然后在上面勒上木杆,来防止敌人越境的设施。
南面的大山是瓜瓢岭,是一条天然的屏障,它的东侧为边外,为建州女真所有,它的西侧为明朝属地,这就是我说的第一条大山,长度为10.8公里,它占据了本溪边墙的五分之一。
这里有一条叫瓜瓢岭的小路,能通向边里,在它的岭上筑有一段边墙。
这段完全是边壕,有500米长。
瓜瓢岭山势巍峨为天然屏障
一直到双庙岭县界,向南边的宽甸县延伸,至此,辽东边墙到这里告一段落。
时年86岁的佟铁山老师
笔者与佟铁山老师的合影
老师书中绘制的本溪边墙示意图
这是笔者在老地图上绘制的示意图
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溪,了解本溪的历史文化,了解家乡,我在下面跑时,接触的百姓乡亲们很少了解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遗憾,尽管一再向大家解释,但是能听懂的人很少,这让我觉得,历史方面的科普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