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陇村,隐于永新县三湾乡的层峦叠嶂之间。其名于我,早已萦怀——多年前便听闻九陇山深处藏着一片未经斧凿的瀑布群,心向往之,却迟迟未能成行。直至今年“十一”前夕,闻其稍作修整,才兴起一探幽境的念头。所谓修整,不过是修通了串联各瀑的步道台阶,瀑布本身,依旧葆有原始之韵。
11月16日,恰逢周末。午饭后,我与三位友人驱车前往三湾。车出永新县城,渐入群山。山路盘曲,窗外的景致从市井烟火流转至山野清寂。这趟行程,不仅为寻幽访瀑,更是为叩访那一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山水。
将至景区,隐约的水声先至。一下车,那酝酿了一路的“水”的意象,霎时被一片隐约而持续的轰鸣唤醒。那声音自山谷深处涌来,初听似远方的闷雷,细辨又如大地绵长的呼吸,虽不激烈,却让周遭的空气都随之震颤,凝成一片微凉的薄雾。
景区入口,一方巨岩巍然矗立,“江西永新·三湾九陇瀑布群”十一个隶书大字镌刻其上,笔力遒劲,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永新本土书法家贺家龙先生手笔。巨石背面,“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八字,悄然揭示出这片山水与人的精神契合。立于石前,遥想一九二七年于此发生的“三湾改编”,正是倚仗九陇山的天然屏障,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与发展,奠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石。此刻,那瀑布的声响,恍若浸透了历史的重量,声声叩击心扉。
循着这沉郁雄浑的回响,我们相偕步入景区。新修的步道在蓊郁林木间蜿蜒,石阶已被山中水气浸润得微潮。路旁翠竹亭亭,水杉挺拔,静静伫立,叶尖凝着剔透的水珠。空气湿润而清新,混杂着腐殖土的醇厚与草木的芬芳,吸入肺腑,凉意直透心底。
沿石阶上行不远,便遇着此行的第一处瀑布——宝葫芦。只见一股山泉自上奔流而下,恰遇一葫芦状石洞,水流被石形所束,旋即从两侧分流而下,俨然一个倒悬的宝葫芦,银波闪烁间,似乎真蕴藏着几分天地造化的玄机。
我们在此驻足片刻,便循着愈发响亮的水声继续探访。谈笑间,一段贴崖修建的台阶现于眼前。正走得微喘,忽见一道白练自山涧翻滚而下,一头扎入深潭——神龙摆尾瀑布便兀自现身了。水流在山石间左冲右突,其势翩若惊鸿,其态婉若游龙,将“神龙摆尾”的灵动之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立于潭边,任沁凉的水汽扑面,看那道白练在山谷间挥洒自如,久久不忍移步。
别过“神龙”,攀上二百余级台阶,两旁古木参天,藤萝倒挂。行至高处,眼前豁然开朗,九天银河瀑布展现在眼前。水流并非垂直倾泻,而是沿着一面宽阔的斜岩层舒缓地铺陈开来。瀑下有一大片岩面,游人可立于岩上,近距离感受水流从身旁滑过的静谧。一位在此歇脚的老乡含笑告诉我们,此瀑又名“财源滚滚”,因其水流宽厚,铺满岩面,在阳光下金光闪烁,宛如无尽宝藏顺流而下。这饱含民间智慧的命名,既寄托着对生活的朴素祈愿,也与那段红色岁月遥相呼应——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也正需要这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么?望着这舒缓却不息的水流,那股坚韧向前的劲头,恰如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预言并坚信的革命洪流。
离开九天银河,我们沿石阶下行,步入一处更为幽深的峡谷。谷底建有亭台,我们于此小憩。山风裹挟着水汽穿亭而过,将登山的燥热一扫而空,只留满身的清爽。抬头可见一股水流顺着三十余米高的山谷蜿蜒淌落,这便是九陇仙子瀑布了。水流婀娜,恰似仙女在山间翩翩起舞。凝望这曼妙瀑影,思绪不由得飘向历史深处。听闻当年九陇村的妇女常在此为红军战士洗衣。清澈的溪流不仅濯去衣上的征尘,更润泽了军民之间鱼水般的情谊。那飞溅的水珠,想必曾沾湿过她们的粗布衣裳。这流淌的清澈,为刚硬的革命岁月平添了几分柔润。
带着这份遐想的余温,我们继续向上攀登。三百来级石阶虽不算险峻,却也让人微微见汗,气息渐粗。行至高处,拐入一侧的分岔路,向下探寻不远,聚宝盆瀑布便静藏于那山坳里了。我们顺着石阶往下走了一段,方见溪水在此收拢成柱,悄然坠入潭中。潭水墨绿,深不可测,其形浑圆,酷似宝盆一般。
自此瀑之后,山路走势便转为下行。我们循着步道徐徐而归,步履轻快了许多。将军挂袍瀑布的规模虽不以壮观取胜,但溪水与岩石撞击,激起银珠飘洒,加之山间云雾缭绕,恍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此情此景,令人恍见历史的烟云之中,那于困境中振臂一呼的伟岸身影。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枫树下作出“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决定,不正是为革命军队披上了最坚实的战袍,从此令行禁止,所向披靡?
脚步轻盈间,景致又换。路随山转,如意金蟾瀑布呈现眼前。石阶平整稳固,两旁野竹轻摇,别具幽趣。溪水潺湲,曲折呈如意之状;溪畔一石洞,经年累月被水流冲刷,形貌活像金蟾之口。我们立于溪畔,不禁遥想:在那枪林弹雨、前途未卜的岁月里,革命者若偶遇此情此景,这源自天然的“如意”与“金蟾”,或许正以一种最朴素的方式,昭示着“革命终将如意”的信念,给予他们莫大的慰藉与力量。
意蕴悠长的感叹尚在耳边,更显清幽的景致已悄然相迎。叠翠瀑布藏于小径深处,清澈的溪流在层叠的岩石上滑过,被石棱裁成缕缕银绦,复又于低洼处汇作一泓碧色。水石相激,泠泠清响,与林间偶尔传来的鸟鸣相和,愈发显得山谷空灵幽邃,仿佛一曲自然的低语,抚慰着行者的心灵。
当喧嚣的水声渐渐沉入身后,行程的终点处,一种深沉的意蕴缓缓漫上心头。玉观音瀑布在不经意间悄然现身。欲睹其庄重全貌,需沿着架于溪水之上的桥廊缓步而过,方见一股水流自高处跌落,飞花碎玉间,其形竟与观音菩萨衣袂飘飘之态神似;水底岩石层叠,状如莲座;瀑声低沉而富有韵律,如佛号低诵。在这庄严肃穆的景象前,我们不约而同地静默下来,想起革命先辈的博大胸怀——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求的,不正是为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世界吗?
我们拣了水边几块平滑的石头坐下,静静地看,静静地听。这轰轰然的喧响,听久了,非但不觉得吵,反而在所有人心头生发出一种奇异的静。这静,不是万物枯寂,而是滤清了人间种种琐碎杂音后,一种充盈的、饱满的静。它如同一种洗涤,从耳膜开始,一直浸润到心灵的深处。
望着这不舍昼夜的水流,思绪不由得被牵引着飘向一九二七年那个秋天,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片山水间,将一支溃散的队伍整编成新型人民军队的雏形。那时的革命队伍,不正像这山中的溪流?看似细小,却蕴含着穿石裂岩的力量;看似曲折,却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奔流。而九陇山根据地坚守十年红旗不倒,仰仗的,不正是这般水之韧劲?
我们穿行在这山水与历史交织的画卷里,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的游览时光已悄然流逝。日影西斜时,我们循来路返回。整洁的步道在夕照里泛着暖光。林间的绿意愈发深沉,瀑布的喧哗渐渐沉入身后,终又凝成一片浑厚的底色,与大山融为一体。走出山口,回头再望,群山寂寂,林木无言。衣衫上沾染的水汽与心头留存的那片清凉,却在提醒着我们:这万千气象,原是真实不虚的;那峥嵘岁月,更是永志难忘的。
九陇的瀑布,终究不同于别处。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镌刻在山水之间、一段不曾褪色的鲜红记忆。那轰响的水声里,混合着昔年的号角与誓言;那飞溅的玉珠中,恍然仍闪烁着英雄的目光。硝烟散尽,泉声依旧,它日夜不息地诉说着:那山、那水、那人,以及那段用理想与热血铸就的传奇。
归途车上,暮色四合,远山如黛。那瀑布的回响不再仅萦绕于耳畔,更深深地落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它如同历史的余音,追问着来路;又宛若未来的召唤,叩问着今人:昔日先辈以理想与热血,冲击了旧时代的顽石。今日面对发展之困、生活之惑,我们心中是否也奔涌着一条不息的激流,足以穿石裂岩,续写这由山、水、人与信念共同铸就的不朽?
作者:刘平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