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
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你看了吗?
作为首部
以全流域视角
呈现珠江文化特质的大型纪录片
一开播就获得无数观众好评
这部让广州人倍感亲切的影片
还藏着不少海珠元素
“硬控”海珠街坊!
《珠江》以“海与河”的双重视角,首次将珠江流域山脉、水脉与千年商脉、文脉纳入统一叙事框架,描绘向海而生的精神脉络。在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中,努力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共振点与共鸣处,用镜头去捕捉沿岸百姓的日常场景,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梦想与追求,从而勾勒出一个饱含情感、烟火气十足、生机盎然的珠江流域。
第一集:《那片绿色》
本集首次全景式梳理珠江的地理、历史、经济及人文状况。从大自然的运动看珠江流域地理生态特色;从地理生态看珠江水系形成的特点;从水域气候特点看珠江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镜头从云贵高原的涓涓细流开始,跨越滇、黔、桂、粤、湘、赣六省区,一路追随珠江穿越聚焦到临近珠江口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直至奔流向南海的浩渺波涛。
从珠江源曲靖沾益湿地数来,珠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44处,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
而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则是珠江流域中特别的存在——海珠湿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绿色空间。
这片湿地,不仅是城市的“后花园”,还是众多珍稀动植物栖息的“安全港湾”。
近年来,海珠湿地接连发现三个全球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海珠微瓢虫。截至目前,这片湿地已记录到鸟类202种、昆虫903种、植物835种,湿地率提升至79.4%,水质达Ⅲ类以上,这片“城市绿心”,正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热土。
第二集:《通海夷道》
本集从历史上珠三角市场“早”“洋”“全”“变”四个特点切入,讲述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市场是如何在珠江流域孕育成形的。从而表明,正是海上贸易带来了市场的巨大繁荣,加快了人类发展的脚步,从多元文化一步步走向文明融合,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
关键词:黄埔古港遗址、美国“中国皇后号”
本集影片系统梳理了珠江贸易开放的历代演变过程,而海珠黄埔古港遗址则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世界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载体,南粤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地。
黄埔古港遗址所处的黄埔村在宋代时已是海船停泊的天然良港,据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记述,此处为“海舶所集之地”,村内北帝庙亦有“自宋以来历盛不衰”的记载。黄埔村从明代日渐兴盛,到清代发展鼎盛,在海外贸易界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784年,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艘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载满货物后返回美国。回到纽约后,中国皇后号船长在波士顿发表航行日记,顿时轰动全美。船上的货物,也立即被抢购一空。
而“中国皇后号”则停靠在现今海珠区琶洲街黄埔古港。
关键词:广彩瓷
晚唐以后,瓷器大规模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这使广州成为中国瓷器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
广彩瓷,是广州出口瓷器的一种。始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彩瓷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亦有“河南彩”之称,“河南”指的就是广州的珠江南岸,现今的海珠区。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纪录片中,一直在海珠区深耕广彩创作的赵兰桂堂广彩世家第四代传人赵艺明在影片中,讲述广彩传承故事。
色彩鲜明、金碧辉煌的广彩,深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仅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1717件广彩精品。在清代三大瓷器出口数量上,广彩占了63%,让广州享有世界官窑的美称。
关键词:广绣
广绣,迄今有两千多年历史,与潮绣合称“粤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明朝中期,赋予丝绸生命和灵魂的广绣走出国门,远销海外风靡世界。在现今的海珠区敦和路,有广绣业内唯一的老字号生产企业。这里组织广绣艺术大师带徒授艺,创作出不少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广绣作品。
关键词:咸水歌
咸水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600年,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咸水歌的创造者是以江海为生,世代在水上飘摇“疍家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登陆安居融入新的城市生活,而他们所传唱的咸水歌,则保留下来。
海珠区滨江街作为水上居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组建了咸水歌演唱队。2007年,海珠区滨江街“咸水歌”入选广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建成,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相邻。
珠江奔涌 海珠情长
纪录片里的湿地、古港与非遗
藏着岭南文化的鲜活密码
静待大家一起继续探寻
编辑:王敏
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