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是秋的信使,越过汉江的薄雾,悄悄漫进郧阳的山林,也漫进亿万年的时光褶皱里。
起初只是零星几点红,藏在苍绿的枝叶间,像顽童偷抹的胭脂,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枫树率先擎起火炬,黄栌晕开胭脂色的云霞,龙木则将橙红与大红揉碎在枝头,银杏叶片像是鹅黄牡丹3片在枝头擎摰苍天,仿佛千万树精灵约好了赴一场盛大的宴会,把积攒了一整年的日光与雨露,都化作此时灼灼燃烧的生命力。而这片燃烧的山林之下,埋藏着的,是郧阳最厚重的生命之源和文明密码。
漫步山间,脚下的落叶铺成松软的橙红色毯,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秋的私语,也像是亿万年远古的回响。
谁能想到,这片层林尽染的土地,曾是恐龙生存发展近亿万年的演化地。
谁知道这里还是远古人类“郧县人”的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弥陀寺学堂梁子的岩层中,先后三具距今百万年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破土而出,带着远古先民的体温与气息,填补了我国古人类百万年的缺环,是东亚内陆至今出土的形态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如今,红叶覆盖的山冈,或许正是他们曾采集果实、打磨石器,狩猎,打渔的地方;随风摇曳的枝桠,或许曾见证他们点燃第一堆篝火,驱散野兽与严寒。
每一片燃烧的红叶,都像是远古生命的延续,在深秋的阳光下,诉说着祖祖辈辈“郧阳人”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山间的溪涧潺潺流淌,千百条河流汇入不远处的汉江。江水清冽,带着秋的澄澈,如一江碧波荡漾、银光闪烁的绸带缠绕在群山叠峦之间,也如一条流动的史诗,承载着郧阳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文沧桑。
郧阳古称“郧乡”,曾是古庸国的腹地,楚文化与秦巴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东西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汉江边的古渡口,郧阳府城残留青石板上客商交流的故事还在流传,江岸岩石上被商船纤绳摩擦留下的深深凹痕,佐证了远古汉江的繁华。自古这里便是南北物资槽运的要道,楚人的漆器、秦人的铁器,还有农特山货及盐茶,丝绸等等,顺着汉江的滚滚波涛,运往远方的城邦。
如今,江水依旧奔腾,倒映着漫山红叶,像是把数千年的繁华与喧嚣,都化作了眼前这酣畅淋漓的红黄和满江金子般的碧波,流淌在天地之间。
循着秋意深入,新复建的古城墙公园的城墙残垣,在红叶的映衬下更显苍劲。郧阳古城始建于明代成化年十二年,曾是汉江流域的军政重镇与文化名城,原杰、王世贞等120任巡抚抚治郧阳,功绩美誉流传甚广。
城墙上的砖缝里,长出了不知名的野草与枝头的红叶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郧阳抚治和府治”时期的风云变幻。不远处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遗址,更是震撼人心——数万枚恐龙蛋化石密集分布,被誉为“全球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还有数百处古遗址和文物点,境内出土的数万件(套)文物,印证着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深秋时节,青龙泉、大寺,辽瓦店子,龙门塘,李营,刘湾,店子河,庹家洲,乔家院,三明寺等一大批古遗址旁的树木换上红装,与远古的生命遗迹和人文历史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感叹——郧阳的秋,不仅有草木的绚烂,更有亿万年来时光岁月的沉淀。
郧阳的秋,从不是萧瑟的代名词。它是生命最饱满的绽放,是山林用一整年的沉淀换来的极致绚烂;是大江用亘古的流淌承载的山河盛景;更是人类文明用百万年的积淀铸就的精神图腾。
站在山巅远眺,红叶如燃,大江如练,郧阳新城高楼林立栉比,江边森林防护如黛,远古的遗迹与当下的美景交融共生。这美,热烈而不张扬,厚重而不压抑,像一杯陈酿的酒,初尝是清冽的秋意,细品却是岁月沉淀的醇香,是中华文明探源和文化传承的力量。
寒意渐浓,而郧阳的秋,正以最炽热的姿态,诉说着山河的深情与文明的厚重。这漫山的红,是自然的馈赠;这奔腾的江,是岁月的见证;这深埋的遗迹,是文明的根脉。
郧阳,这片被时光偏爱、被历史眷顾,被文明滋养的土地,在深秋的画卷中,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揉合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懂生命的热烈、山河的壮阔,文化底蕴的厚重,更读懂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我们一起珍惜珍重,保护好利用好这樽珍贵山水人文资源,谋郧阳经济社会发展之大计,以惠及万代子孙。
作者/周兴明(网名熹然),文博 ,研究馆员
图片/熹然 陈家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