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位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离阿克苏市较远,离库车市区相对近些。没有旅游班车之类的交通工具直达,只能自驾或包车去。
石窟应该是阿克苏地区人气最高的景点之一。我们到了景区大门,发现停车场已经比较满,周边的商贩也很活跃。回想起一些冷门景点,要么商铺门可罗雀,要么干脆关门,这就是有无人气的区别。何况距离还远,仍有这么多客流,热度已不亚于库车的天山大峡谷和库车王府。
进门后沿着大路直走并左拐,就能看到石窟所在的山峰。路上还能看到龟兹壁画艺术馆的大门,但未开放。
到了石窟山脚下,可以看见一尊鸠摩罗什像,这也是阿克苏乃至新疆的宣传片中常见的。
往后的道路比较窄,工作人员一批一批地放游客上去,好在等得也不久。快到石窟时,还看到了文物碑,碑上写的是“克孜尔千佛洞”,和大门门牌又有不同。难怪不同的地图软件的名称也不同,有的是“石窟”,有的就是“千佛洞”。
石窟非常脆弱,怕光怕水,保护不易,所以来参观还要看老天脾气。一下大雨,就会暂停开放。进入内部后,全程禁止拍照。
老衲这一批凑了10个人左右,跟着导览人员一个一个石窟地走。虽然考古人员开发研究过的石窟不少,但对游客只开放6个窟,每个窟又有专门的解说员接待游客。在一个比较大的石窟内,墙上可以看见一个深深的掌印,就像武侠片里那些功夫高深的人打出来的一样。解说员说,这是原住民在这里休息时留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墙面就按着手掌的形状慢慢消蚀,所以就越来越深。
参观很快结束了。临走前在山上往四周看,会发现景区是荒原中的一片绿洲,无论是树木种植还是水域形状,都能看到人工的痕迹,说明有一群人长期扎根于此。
下山后,原路返回大门。路上可见一条现代修建的文化长廊,里边有一些塑像。基本没有游客会来,只有老衲这种任何角落都不放过的人才会有兴趣。
那么,这里值得来吗?用同组参观的一对比老衲大几岁的夫妻俩的表现,就可以说明一些了。他们对这里是很不满意的,首先门票70元,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也就再便宜几块,不算便宜,但可看的说实话真的不多。其次,他们去过龙门石窟,相比之下这边没有大片的开放区域,也没有巨型的石像,看起来也不舒心。他们甚至只看了第一层的3个石窟,就不愿上第二层看其他的了。所以说,没有情怀,没有强烈兴趣,非常不建议来。如果只是为了表明来过而打卡,可以来打一转,毕竟是招牌景点,但期望值不要太高。
那么,克孜尔石窟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呢?首先,它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型石窟寺。其次,它的存在,能证明古代西域并不是任何单一宗教的专属之地,原住民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只信仰单一宗教。最后,石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证据。比方说有的地方发现过“大唐建中××年”的字样,而实际上这个年份并不存在。因为长安那边早就改年号了,但西域因为河西走廊被吐蕃打下,与中原失联了,所以沿用下来。同过年份的反推,还能知道至少在哪一年,安西都护还在大唐手中。因为史料对最后一任安西都护郭昕结局的记载是缺失的,也不知龟兹最后是在哪年沦陷。所以,发现一点算一点。
正因为有浓厚的情怀,老衲和工作人员聊天的时间可能都超过参观时间。在石窟里,听到解说员提及伊斯兰教对佛教设施的破坏。参观完后还特意问,那你们现在还信这个教吗?如果你们还信,不是自己说自己?结果被最多只有自己一半大的小姑娘教育了。她说,现在这里的年轻人哪还有那么多信教的?然后还说了很多。估计问过他们的人也不少,他们也比较反感被有色眼镜看待。聊天结束往外走时,还听到身后传来一句“时代变了,先生……”
一般来说,石窟虽然不开放,但必有书籍有比较详细的图片传世。像敦煌的石窟也不完全开放,但有壁画全集出版。所以,和工作人员打听有什么相关书籍,也是老衲必做的。在存包处旁边的展柜里,就有一些书在卖,内容都和龟兹、克孜尔石窟等有关。工作人员强烈推荐了几本,尤其是一本有多国语言说明的书。他说原作者停止了合作,所以出版社不得再重印,现在他们这里也就只剩两本。老衲硬是到网上,把这几本书的新书旧书价格都对比了一遍,确定他推荐的那本的确稀有,且价格能接受,才决定就买一本,其他的回家再买不迟。结果就像在菜市买菜一样,本来无人光顾的摊位,只要有人开张,马上就能吸引其他人过来。当天也是如此,旁边有游客听到,仅有的两本老衲又买走一本,赶紧说剩下那本他要了。所以说,工作人员应该给老衲提成才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