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安庆曾与上海,重庆,南京和武汉并称“长江五虎”,堪称晚清民国时期的超级一线。那时候,这里的制造业发达,是安徽省会,并且这里还是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的第一艘机动船的地方—也是近代工业的摇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五虎”中的另外四个城市已经成为全球一线城市,但这座城市的光彩慢慢淡去成为一座三线城市,这样反差让人不由得要问一句:这座城市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现在的它到底是陶醉于过往辉煌之中,还是要找到新的方向呢?
安庆处在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西与湖北相邻,南同江西接壤,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全市面积大约1.36万平方公里,辖有3个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到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409.8万人,城镇化率约百分之五十点八,看地图上,安庆挨着长江,坐拥240公里的黄金水道,又有大别山生态屏障和沿江平原,地貌丰富,山水湖城相融。安庆靠长江而起,自南宋建城后就是长江中下游的军事要塞和商业枢纽。
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庆成为安徽省会之后,在接下来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都是安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产生了安徽省的第一座电厂、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是安徽近代化的起点。但随着省会在合肥设立,安庆的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弱化,区域地位也发生转变。如今的安庆虽不是省会,却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之一,仍是安徽对接中西部的“桥头堡”,肩负着连接华东与华中的重任。
安庆的区位优势在于它是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这里已经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节点,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类似“十”字型的铁路网络架构,高铁可以直达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成都这些地方。在公路方面,则有4条高速公路和3条国道穿越境内,并且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在水运上也是安庆的传统强项所在,因为安庆港属于长江干线上的十大港口之一,万吨级的大船能够全年无休地航行于此处,集装箱航线更是延伸到了重庆、上海乃至福建马尾港等地实现江海联运的效果。
空中交通靠天柱山机场,目前飞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把安庆从“边城”变成了区域交通枢纽,近年推进的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方案里,安庆想打造能源物流中心、化工品储运中心、商品车集散中心等等五个中心,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优势。安庆下辖的潜山市、桐城市等地因为高铁开通也进入了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为整体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经济发展这块,安庆这些年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到2024年时,安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156亿元,同比增长率是百分之六,这个数字和上海、重庆那些昔日的“老大哥”一比起来差距很大,在安徽省内更是被省会合肥远远甩在身后,为什么说安庆经济增速变慢呢?头号原因是省会在九十年代的时候从南京搬到了合肥,导致政策资源与投资重心都往那边倾斜去了;第二个原因是产业结构太老旧了,这么多年一直靠着石化纺织这些传统行业过活,并没有催生出新的领域出来;再就是人口流失情况严重,特别是年轻人大量奔赴长三角发达城市谋求发展机会,造成当地需求量锐减的现象越发突出地反映在房价上—据2025年的统计显示,安庆市主城区均价相较最高点下降幅度高达七十二个百分点之多,这使它成了全国范围内跌幅最为惨重的城市之一。
但安庆也想转变,现在安庆两大支柱产业是汽车零部件、化工新材料,在新能源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有所发展。安庆还有两个国家级经开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产业发展留出空间,同时安庆依托当地特色生态与文化资源,试图培育起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长期来看,能不能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才是关键。
安庆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教育底蕴非常浓厚,这里是安徽近代教育的起源地,开办了全省第一所大学。当下安庆有5所普通高校,在这些学校里,安庆师范大学是皖西南地区关键的教师培育中心,基础教育也颇具实力,安庆一中等百年名校每年向全国高校输送很多人才,高考录取人数一直位于安徽省前列,职业教育同样具备优势,安庆组建了安徽省首个职教联盟,每年培训上万名技术工人,为本地产业给予人力资源支撑。
安庆历史上错过中科大一次机会,这是个憾事,不然高教格局就不同了。现在人跑光资源少,安庆教育要结合产业,职教联盟对接本地园区企业需求,产学研合作。安庆想借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补短板。总体来说教育还是优势板块之一,如何留住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是个问题。
安庆的旅游资源在安徽乃至全国都有独特之处,它是国家级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6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最有名的天柱山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以奇峰、怪石、云海著称,被评为5A级景区。市区里的迎江寺振风塔有“过了安庆不说塔”的说法,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历史地标。文化上,这里有“桐城派”故里、黄梅戏发扬地,“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故事的发生地,人文底蕴很深厚。
近些年来,安庆依靠这些资源做全域旅游,推出了山水生态线,戏曲文化线,禅宗寻根线等很多线路。它所辖的潜山市,桐城市等地也积极参加到大黄山旅游圈里来,“五山联动”之类的跨区域合作也在推进之中,除了这些,像江毛水饺,鸡汤炒米这样的美食还有岳西翠兰茶叶,潜山瓜蒌这类特产都是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在交通改善之后虽然引来不少旅客,不过安庆旅游仍旧存在品牌影响力不够强,产业链较短之类的问题,如果将来能够更加深入挖掘文化IP,并且加入长三角旅游的大市场当中去,那么旅游业也许会变成安庆复兴的关键突破口。
从与上海、 重庆齐名的“长江五虎”,到今天三线城市,安庆的经历是整个中国城市发展起伏的一个缩影。它的“退步”有区位竞争、政策调整的因素在里面,也有产业转型滞后的原因存在,但换个角度想,这慢下来反而保留了它自己的底色:古城墙下江水涛声依旧,振风塔影横卧江面,黄梅戏腔在街巷中若隐若现,在这里或许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宜居的生活节奏。 当下的安庆,想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到新定位,靠交通、生态、文化等优势“弯道超车”,对安庆的未来,有人觉得悲观,人口外流和产业空心化很难改变;也有人抱有希望,认为它低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你看好安庆的未来吗?一座城市的美好价值是否只能用GDP和排名来衡量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