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宾阳县甘棠镇的邓村,邓村前段时间发表过游记,邓村无邓姓大伙都了解,并且邓村还是盛名的古村落,碍于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等原因无人知晓,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注定让邓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邓村历史深厚,很多历史故事等待挖掘,本文所写的进士屋亦属邓村历史的一小部分。
邓村形成于宋朝北宋宁熙年间,由邓姓人家先落业而得名,宋末元初因转乱邓姓人家搬走,后来相继又黄、李、宾等姓氏来邓村落业,元朝之后的邓村再无邓姓人家,但邓村仍旧是邓村。目前邓村居住的属黄姓最多,李姓次之,宾姓相对较少,宾姓可以说是当地稀有姓氏,对广西乃至全国来说简直就是熊猫血般罕见。
李姓在邓村比黄姓少些,但李姓却是邓村最有文化的姓氏,就好比如邓村的进士屋就足以证明李姓出文人。进士屋并不像很多地方进士的老宅,邓村的进士屋墙体是泥砖,也就是没有火烧过的泥块。比起明清时期豪华的进士屋相比,邓村的进士屋显得有些寒酸,但邓村进士屋以泥块为墙体的房子历经上百年仍旧保存完好,想来这栋老屋常年有人维修或者维护。
进士屋为两进式布局,前栋是大厅,后栋是卧房,前栋与后栋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厢房。卧房很显然就是屋主,也就是进士本人居住的地方,厢房可能是给进士打长工的人居住,也有可能是小妾的住所。进士屋尽管看着有点寒酸,但能请得起长工,想来这位进士在当时的家底应该不弱,不上不足但比下还是有余的。
前房、后房、厢房都用泥砖,不知是屋主的喜好还是别无它择,总之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家底应该不算差,至少是红砖房才能跟进士身份有所匹配。当然,也有可能是屋主确实手头紧,没有充裕的资金修建相对较好话的房子。更有可能泥砖房不是进士本人修建,而是进士的先父或者祖父修建,不投入大量资金修建豪宅,想来应该是省钱供儿女读书。
大门上的进士两个字格外的显眼,看着就知道这块牌匾非常值钱,但看到泥砖墙又觉得有点跟进士牌匾有点不匹配,很明显拉低了进士的金贵身份。进入进士屋本想寻找屋主,了解一下这位进士的具体信息,包括中进士后任什么职位,以及后人的去向,无奈进士屋已无人居住,询问周边的村民更不知道其后人去处,看来这户李家在当地也混得不怎么好。
进士屋无人居住,极有可能全家整体搬迁到大地方去生活,可能是进士后人是当地富有人家,全家都搬迁到南宁去居住,最弱的至少是县城,更差的也有可能是镇上。进士屋空无一人也有可能是绝户,毕竟在特殊年代,以进士的身份,四固定时被定为地主被批斗而无辜身亡的不少。我们村就是如此,曾经有位村民是李宗仁警卫连的排长,被批斗到最后成绝户。上述文字是个人猜想,进士屋后人人丁兴旺、钱财两进的也说不定。
进士两个大字的左边是“钦加总理广西全省塘务府補用守府加三级记錄五次蒋为”,右边则是“光绪二十八年岁次壬寅秋月歆榖旦太学生李修治立”。左边的文字是授予荣誉的单位,右边则是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的时间以及个人。查找很多文献都没有找到宾阳县叫李修治的进士,莫非李修治的进士身份有点参水?
李修治是光绪28年(1875)中进士,但看到太学生这几个字忽然有点醒悟,太学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员。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员跟私塾或者书院不一样,国子监的学员不用参加科举考试,肄业就可进入仕途。国子监的学员大多数都是高干子弟或者相对有经济能力的大富豪才有资格入学,不过国子监肄业的太学生可直接进入仕途,但也有限制,那就是只能从事一些官府的辅助工作,类似于现代的主官秘书,要想成为地方主官,需要参加5年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也有些高干子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可升任主官,就是在朝廷背景雄厚的子弟才有升主官的机会。
李修治是太学生,想来应该参加过科举考试,可能是没有中举,朝廷为鼓励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员,将相对较有些的学员封为“恩进士”、“岁进士”等称号。恩进士、岁进士在清朝仅是鼓励,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对比进士相差非常大。李修治的祖宅的大门上挂有进士牌匾,不用说在清朝当有多大的官,光进士这两个足以在当地耀武扬威,亦是光宗耀祖。李修治,感觉跟我的舅爷字辈相同。我舅爷是德字辈,舅爷的儿子是清字辈,舅爷的孙子是修字辈,没准跟我舅爷还是本家,不过李修治是清朝光绪年间人,我表侄现在不过15岁,相差100多年,修字辈或许只是恰巧。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