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西湖免费开放,赢得“杭州大气”的赞誉。如今,这座城市再进一步,灵隐飞来峰景区宣布免票。千年古刹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既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更是对“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时代命题的生动回应。城市在文化共享上应当积极探索,发展不只看短期收益,更愿将最美风景、最深文化还给公众。
在不少景区因“门票经济”屡被诟病的今天,杭州选择“反向操作”,放弃唾手可得的门票收入,将文化空间真正归还市民与游客。这背后,是底气,也是远见,此举折射出文旅理念之变:从“靠山吃山”转向“以文塑旅”,从封闭运营走向开放共生,背后是对“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的坚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理念的坚定践行。
免票就意味着挑战。与开放式西湖不同,灵隐寺作为室内文化场所,承载力有限,必然面临人流管控、停车配套、秩序维护、黄牛滋生等“阵痛”。杭州已有“西湖模式”与“数字文旅”经验,未来将通过预约制、分时入园与智慧监测等手段,引导客流、优化体验,在实践中持续完善管理,努力实现文化惠民与遗产保护并重,让这些中华文化瑰宝在有效保护中得以更好传承、在合理利用中获得广泛传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文旅视野从不囿于一寺一景。正以“全域景区”理念,构建多元、立体、可触的文化旅游网络。更贴心的是,杭州并未将“免费开放”视为单一政策,而是将其纳入一整套“游客友好型”服务体系中,“轻松游”行李直达、“小红车”免费骑行、换乘免费住宿……这些细节共同织就城市的“软实力”,也为其他城市文旅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思路。
景区免费并非“一免了之”,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西湖免费虽失数千万门票收入,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倍增,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全链发展。灵隐飞来峰景区免票,同样是“舍小利以谋远”的智慧体现。越来越多城市正意识到,文旅长远发展不能仅赖门票,而应以文化开放促人才聚集,以文旅融合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与公众的双赢。
灵隐飞来峰景区免票开放,不只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发展思路的探索,真正的“得”,往往源于敢于“舍”的智慧。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今天,各地应立足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开放路径,以文育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共同推动文旅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