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之间互动的频率和深度都在持续增加,文化互动成为维持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可以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在跨文化传播中会碰到文化差距和认知偏差,怎样借助免签等便利措施,使来华外国游客认识中国故事的要义并主动传播呢?诸如李子柒短视频在海外大热、《黑神话:悟空》获国际玩家青睐等跨文化传播典型,构建了文化输出叙事的新范例:跨文化传播,应该从“心”出发。
在利用经典符号的同时,主动、巧妙地呈现一个多元、现代、立体的文化中国,以拓展和更新游客的文化期待。美国心理学家格林与布洛克的“叙事运输理论”为我们“破圈”提供了一些思路:好故事能将受众“运输”至其营造的世界,使受众在情感沉浸中暂时放下批判性思维,从而更易接纳故事传递的深层价值。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播的核心在于创造一场引人入胜的“心灵旅行”。
挖掘跨文化的“情感共义域”,李子柒的视频聚焦于田园生活、传统手工艺、美食制作等,这些古色古香、治愈系的场景,能切实触动心弦。其英文评论里,“爱”“美丽”等高频词汇,验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在当今具有普遍吸引力。《哪吒》系列电影借助激烈的戏剧冲突,把“普世价值”融入中国传统神话,影片所呈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主题,以及对身份认可、家庭情感的勾勒,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产生心灵共振。《黑神话:悟空》借助高质量的视听呈现与游戏互动体验,把中国神话元素、中国古建元素巧妙嵌入全球玩家熟悉的认知架构里,探索出一种沉浸式、可参与的文化表达新途径。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出一个核心策略:能产生效果的跨文化传播,要以人类共同的情感基石作为立足点,比如对家园的眷恋、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价值的求索等,依靠日常生活美学、现代化主题转译和前沿技术融合等多维度路线,创建起真挚的“情感共鸣域”,才可能达成从“文化输出”到“文化共鸣”的跨越。
沉浸:构建有深度的沉浸式体验。故事应唤起情感层面的共鸣。激起强烈情感的故事更易被记住与传播,比如在介绍大国重器中国天眼时,焦点放在“天眼之父”南仁东倾尽二十余载、跋涉深山选址、将毕生奉献给科学的追梦故事上。充分利用多感官体验。外国游客在中国旅行的过程中,不仅用眼睛看,也用耳朵去聆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品,把多种感官整合起来的叙事方式可增强他们的沉浸感。例如学习包饺子不只是简单地学做一道中国菜,更是多感官、立体式感受中国家庭文化的好机会。
设计深度互动体验。深度互动体验切实增强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沉浸式认知。通过引导外国游客亲身参与书法、茶道、太极等活动,让他们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角色转换不仅强化了体验印象,还大幅提升了他们对文化内涵的感悟水平。
从倾听者到传播者的转化路径,通过沉浸式活动夯实情感基础之后,实现游客体验主动传播的引导,以下做法可作部分参考。
实施差异化叙事策略:顾及外国游客群体间的文化差异,采取差异化叙事举措。西方游客比较青睐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主题,东南亚游客常常更易被团队精神和家庭纽带主题所打动,以故宫解说活动为例子,面向东南亚文化背景的游客,阐释清代依靠祭祀文化和家族礼制来协调家国关系的途径,说明群体规则和血脉相传的核心价值;针对欧美游客群体,着重分析康熙运用治国谋略成功消除三藩威胁的关键事例,展现“圣明君主”的拼搏风采。
借助数字技术增进体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令历史遗址重获生机,让《清明上河图》以动态模式展现;虚拟现实(VR)技术允许游客“走入”壁画以及虚拟朝堂,沉浸式领略宏大场面,获得仿若身处现场的历史体验感,这些技术手段可弥补语言以及知识背景方面的不足,降低对文化内容理解的难度。
制造“能分享的瞬间”:设计饱含中国特色、可在社交媒体便利传播的体验,如用一句方言打招呼、与热情民众合影等,这些内容顺理成章地渗透进游客的社交圈子,使文化传播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带动游客搭建自己的“中国故事”——或许是研习中国书法的难忘瞬间,又说不定是跟中国家庭交谈的情形等。
建立反馈与对话机制,鼓励游客分享他们的感悟和体会,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哪些叙事方式更有效用,哪些需要调整,此种双向交流本质上同样是一种文化对话,可增进双方的理解,文旅部门可举办“游客故事征集”活动,把优秀作品拿到多平台去展示,让外国游客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先锋。
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搭建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当外国游客成功走进中国文化的叙事世界,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新奇的体验,更是对人类共通情感的认同,该份认同会使他们自然地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民间使者——跟亲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见闻等。这种从内往外扩散的文化涟漪,比任何一种单向宣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都更强,这不仅是带动文旅发展的手段,更是文明互学互鉴的生动尝试。
作者: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卓岱
来源: 光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