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拜访重庆黔江著名古镇濯水,奔着的就是这个独特地名,总感觉这千年古镇这美丽的阿蓬江会与屈原会与孔老夫子有关——孔子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事实上,屈原和孔老夫子都没有到过古镇。濯,洗之意,水,洗之物。濯水,还有比这更清新的地名?
商业繁荣与四大家族

濯水古镇
濯水,枕梦之地。濯水,濯梦之地。走进濯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镇的戏楼。把一座戏楼作为一座古镇的封面,这在我拜访的古镇古城中的确第一个。伫望戏楼,濯水人的后河古戏、山歌、哭嫁歌、木叶情歌濯心濯耳,余音绕梁,但是这绝不是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古镇兴盛不衰的原因。中国人好逐水而居,中国的历史以及经济繁荣都是从江河开始的,那就是河流文明。因为美丽的阿蓬江而让酒旗飘舞,生意兴隆。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才有经济的繁荣,商贸的繁荣。在濯水有“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四家”之说,足见这四家在濯水的份量。作为一个粗糙的小文人,我无法用笔去描述那些融合土家特色建筑的庭院、柜台、榨油房、酿酒房,我只能从这些古商号大门上的对联去遐想那些曾经的繁华和濯水人对“天理良心”经营理念的讲述,今天的古商号虽然没有物质的繁华,却有精神的濯洗,大约这也是濯水多次更名都少不了那个“濯”字的原因。
汪家商业与诚信

天理良心碑
汪家是濯水古镇商业的领头羊,事实上汪家的银子应该是詹家的银子汪家的院子,应该是很早的招商引资,只不过,詹家不是招来的,是自己走来的。“徽商不呆家,经商走四方”,“走四方”寻找投资商机的徽墨制造商詹氏家族,像一粒卷在风中的种子。那阵风从徽州婺源卷起来,一路翻山越岭,看见这条江,看见这汪水。载着詹家过来的那条船来了,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那条船没有丝毫的改变。身边阿蓬江的水一路向西,流了一年又一年,没有丝毫的改变。詹信安改变了,他把钱投向这里,把心安放这里。一路江多水多码头多,这方濯水的古镇给了这粒种子扎根的动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濯水良好的投资环境给了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生长的呼唤。今天,我们不再使用汪家大院的徽墨“金不换”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今天我们也不再使用汪家“钱店”的“半边钱”来解决大额货币找补问题,烟墨的清香早已记不住“半边钱”的拷问,因为,我们的心也如同这“半边钱”一样撕成了两半,一半是对诚信的敬仰,另一半是对现实的嘶鸣。
在汪家的大门上,有这样的对联:“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仁大义大忠。”“成以勤,节以俭,看檐翘廊回,珍藏两字传家宝;立于信,行于诚,任客来商往,通用一篇致富经。”朴实、纪实、说实,没有好高骛远、气吞山河的盛气凌人,表明我的房子就是这么修的,我的诚信不是给人看的,我就是这么做的。诚信不仅是濯水商人秤杆上的一粒准星,更是检验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尺。再看榨油坊、酒坊和烟房上的对联,更是朴素而精彩,就像那古老的榨油号子,回响江畔,就像那醇香美酒,永驻齿间——“风雨不惊,听隐隐号声,韵融古镇两江水;沧桑难抹,看层层油印,香入老翁一袋烟。”“秋月晴明,月照人酤村酒醉;春风煦暖,风流木榨菜油香。”
余家书香门第

濯水古镇 新华社/图
余家最珍贵的遗存是“八贤堂”,一个很深的院子,33道门,66座雕花柱廊,99根立柱和188朵雕花窗。对于余家,人们用“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尚书”来形容余家人才辈出。我们看余家的“光顺号、八贤堂”大门上高挂的对联——“借融融月色,梦到阿蓬,诗文一脉传香远;将淡淡心尘,浣之濯水,风物百年沁玉清。”“血融蒙汉,旗出八贤,家山总带芝兰气;心浸诗书,儒承百代,梓巷犹传翰墨香。”“光前裕后,立信开诚,百鼎精深欣济世;顺道应天,扶危解难,九芝馥郁巧回春。”
龚家乐善好施

濯水古镇 新华社/图
濯水老街拐弯处就是龚家有名的抱厅,这是古镇上唯一一家将穿枋做成弧形的房子,俗称“猫拱背”房子。丽日融融,天在屋中落,屋在宇宙嵌,这样设计多少透露出主人对于征服世界的雄心。作为古镇上唯一拥有枪杆子的大家族,虽然因其镖行和习武之人众多,在镇上有着强大的势力,却世代传承和发展着濯水的麻糖产业,家中常年支起大锅逢集施粥、救济贫苦,被百姓称为活菩萨,被朝廷旌表“乐善好施”。枪杆子的冷漠和乐善好施的温情让我们对龚家肃然起敬——“抱璞归真,衣食自经营,庭除不使喧尘到;乐施好善,精神长播布,兰桂时吹淑气来。”“交心结义,抱此一亭,风雨飘摇留记忆;舍爱施恩,济之百姓,声名淡泊显襟怀。”龚家是这么彰显门风的,历史也是这么感叹的。
樊家侠义与讲堂

濯水古镇 新华社/图
在和汪家大院相隔不远的樊家大院,“深径绕庭轩,几历沧桑,犹存一院坚贞气;敞厅留岁月,屡经霜雪,未泯千秋侠义风。”这是和古镇其他古院一样的注脚。古镇人说,“樊家的锭子”之说对樊家有些不公,抑或有些不准确,樊家并非强取豪夺之恶徒,而是伸张正义、爱打抱不平之大义。樊家有钱了,他用钱开办“濯河坝讲堂”,讲堂前有开放式凉亭,据说是当地乃至全国都鲜见的开放式讲堂。樊家有钱了,但是樊家的大院既不设大门也没有售货的柜台,就和古镇的街道一样。正是樊家人博大的胸怀,才有了濯河坝讲堂这所让濯水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精神殿堂。在樊家大院过厅上方,挂有一块牌匾,上书“云蒸霞蔚”四个大字,下面挂有一副“嘉声远布,厚德长承,堪追思侠义男儿,忠贞女子;古院犹存,老街宛在,宜秀览钟灵濯水,毓秀巴山”的对联。樊家男子一个个早早地离开人世,家庭重担落到了樊家女人身上。樊家几代女性,用无法言语的艰辛劳动和贞节女人骨子里的坚强、节俭,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了濯水四大家族之一。走过讲堂,只要你细心聆听,抑扬顿挫的讲学声,总会穿越时空而来。生活的起起伏伏,人生的恩恩怨怨,就会消失在茫茫的岁月里,唯有“俭”长留人间。
濯心之地
走进古镇老盐行客栈,主人冲上清茶,端来团子粑、冲冲糕。聆听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品尝小镇淡淡的清茶和美食,我们宁静如诗。陪同的朋友说,今天下雨,街上游客较少,要在平时,真还难得有这般的清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水,濯去世间陈杂,也濯去浮躁人心。繁华也好,清寂也罢,不变的是古镇的天理良心。濯水,濯心之地也。
作者:文猛
作者单位:重庆长江人力公司
资料来源:《重庆地方志》2025年第1期
图片来源:《重庆地方志》2025年第1期、新华社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文章字数以1000-3000字为宜,最好配相关图片。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投稿邮箱:cqzbtg@qq.com。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在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署名进行推广;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