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从西门离开丛台公园,来到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看起来是一条新建成的仿古商业街,随意走了一下,可能已过了中午的饭点,并没有找到满意的地方解决午餐。索性沿陵西北大街北行,先去学步桥看看。
邯郸学步的成语可谓妇孺皆知,这座学步桥显然和这个成语有关,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对此也十分好奇。
跨过丛台路,来到沁河岸边,右转沿河岸的马路向前。河岸建有公园,小广场上有一座雕塑,表现的正是邯郸学步。再往前,沁河上有一座七孔石拱桥,旁边的文保标志显示,这就是学步桥了。
看着桥上健步走过的路人,忽然感觉确实很优美。大概每一位路过此地的人,一上此桥,都会忍不住要凝神屏息、挺胸抬头。而我,则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了外地来的燕人,忽然有些不太自在,上桥时先迈那条脚呢,会不会也把原先走路的步法给忘了?
为了缓和一下紧张的情绪,没有急着上桥。旁边有一家卖石磨米粉的店,看起来还挺有特色,不如先到这里把午餐解决了。店内摆放着很多老物件,内墙裸露着红砖,走的是怀旧路线。老板和伙计们都在厨房里收拾,赶紧上前询问,还好有存货,便要了一份砂锅米粉。估计是现煮,等待的时间较长,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当热气腾腾的砂锅上桌时,只见汤汁浓郁,看着很有食欲。小心尝了一口,米粉爽滑,味道确实不错。
吃饱喝足,重新开启学步桥的探索。一踏上桥面,果然忍不住要让自己的步伐尽量显得端庄。桥体和护栏均为石质,桥面平整,护栏上整齐排列着小石狮子,狮头向内,似乎在监督着每一位路人,走路的姿势是否优美。
邯郸学步的故事出自《庄子》,相传战国时,赵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优美,燕国寿陵有个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邯郸,想要学习当地人走路。这个年轻人很努力,不惜丢掉原来的步法,从头学起。然而,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学会邯郸的步法,连自己的步法都忘了,最后只能爬了回去。
这个故事表现了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这座桥正是为纪念这个典故而修建。以前这里建有木质的北关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建为石拱桥,并以邯郸学步成语取名学步桥。因原桥损毁严重,1987年进行了重修翻建,仍保留原主体与风貌。
学步桥北端建有一座石牌坊,正面镶嵌“古城迎瑞”匾额,背面为“袨服新市”。袨服新市也是一个典故,反映了赵国在鼎盛时期,武士身着礼服在丛台下接受检阅的壮观场景,如今则用来寓意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