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逛博物馆
大家满脑子都是看文物、涨知识
如今潮流变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冲进博物馆
不为打卡展品
只为直奔馆内员工食堂
“逛展 + 干饭” 的组合拳
让博物馆从高冷的文化地标
变成了烟火气十足的打卡地
这股 “博物馆食堂热”
正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蔓延
原本服务于工作人员的博物馆食堂
因向公众开放意外走红
没有景区餐饮的溢价套路
只有亲民价格和放心品质
再加上融入文物元素的创意巧思
让这里成为年轻人对抗消费降级的理性选择
更让文化体验
在烟火气中变得鲜活又有温度
陕西历史博物馆
被誉为 “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馆藏文物达171万余件
商周青铜器、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尤为珍贵
完整呈现了周秦汉唐的盛世文明
博物馆秦汉馆的 “良酝署” 食堂
不仅有平价美味的特色面食
环境更是处处藏着文化细节
龙纹图腾装饰画、龙形靠垫点缀其间
仿佛穿越回秦汉时期的食肆
在这里吃饭
既能尝到家常风味
又能在细节中感受古都文化的底蕴
沉浸式体验拉满
四川博物院
作为西南地区
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
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达35万余件
张大千的书画、三星堆的青铜器
汉代的陶俑都是镇馆之宝
尽显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里的食堂堪称 “景区性价比天花板”
主打自选小碗菜模式
30多种菜品涵盖荤素鲜蔬
最低3元就能拿下一份家常菜
最高售价也不过12元
花二三十元就能荤素搭配吃到撑
味道地道又实在
完全没有景区餐饮的溢价感
网友直呼 “比外面餐馆还划算”
辽宁博物馆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馆藏文物近 12 万件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辽代的鸡冠壶
宋代的书画珍品享誉全国
是展现东北历史文化的核心阵地
食堂完美延续了东北人的实在范儿
菜品分量足、价格亲民
22元就能 get 荤素搭配的盖浇饭
18元的面条量大到吃撑
10元一份的麻辣鸡架更是鲜香过瘾
妥妥的家常味道
这种 “不玩虚的” 定价和分量
让年轻人纷纷表示 “外面根本买不到”
湖北省博物馆
作为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馆藏文物 10 万余件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国宝级文物
见证了荆楚文明的辉煌
这里的食堂把文物 “端” 上了餐桌
创意感拉满
勾践剑盖浇饭将米饭塑造成宝剑形状
搭配鱼香肉丝或红烧肉
拍照发圈自带话题度
曾侯乙编钟造型的卤蛋藏在牛肉面里
每天限量供应
早早就被抢空
吃的是家常味
品的是荆楚文化的巧思
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达 21 万件
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博山炉等国宝级文物
生动展现了燕赵大地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魅力
是解读河北历史的重要窗口
食堂以 “文创餐厅” 为特色
推出多款河北风味套餐
将地方美食与文物元素巧妙融合
就连碗里的蒸蛋
都被做成了长信宫灯和博山炉的造型
每一口都藏着文化细节
让用餐变成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
博物馆食堂的走红
本质上是年轻人对文化消费体验的重新定义
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参观
而是追求更深度的文化沉浸 ——
与工作人员共享同一空间、品尝同款餐食
这种 “编外人员” 的代入感
满足了年轻一代对真实性与即时性的渴求
与此同时
在外卖价格攀升、食品安全堪忧的当下
博物馆食堂的亲民价格和放心品质
成为年轻人的理性选择
更重要的是
这里将文化从展品延伸到用餐场景
让文化熏陶在烟火气中自然发生
这种开放、共享的姿态
比高深的学术表达更能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打卡博物馆食堂小 tip
1、提前查攻略:很多博物馆食堂开放时间有限,建议提前在社交平台查看网友分享的开放时段和用餐小贴士,避免跑空。
2、错峰去用餐:逛展高峰期食堂人较多,可稍微错开 11:30-12:30 的用餐高峰,既能好好吃饭,也能安静感受食堂氛围。
下次逛博物馆
别再看完展品就匆匆离场啦!
不妨去这些食堂坐一坐
点一份地道家常味
让逛展的震撼在烟火气中延续
既能大饱眼福欣赏国宝
又能大饱口福品尝美味
这样的 “文化干饭局”
谁能拒绝呢?
◆来源 | 微信公众号“三秦青年”原创,部分素材来源自小红书、视频号@四川博物院、网友评论等
◆编辑 | 梧桐灯、陈梓轩
◆校审 | 深海、胡豆
◆审核 | 李宁、彦霖


” 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