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泰州市举办“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泰州市文广旅局、商务局、体育局及兴化、海陵区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详解泰州在文旅融合、文化活化、消费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成效与未来规划。
近年来,泰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泰州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以文化厚度提升旅游高度。”泰州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焕祥表示,围绕“海军诞生地”品牌,打造海军舰艇文化公园,与人民海军诞生地旧址、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构成“两馆一园”联动格局,红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擦亮“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品牌,连续举办17届梅兰芳艺术节,组建泰州梅兰芳京剧团,63家“泰有戏”小剧场实现戏曲艺术活态传承、创新传播。每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演出2000余场,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今年以来,统筹开展“跟着苏超游泰州”“泰想你来过大年”“看苏超赏好戏”等活动,发布“人文三水”、春之雅集、花漾水城、幸福滋味等主题线路。紧扣“苏超”赛事优化改版“泰州文旅”抖音号、视频号,今年以来发布短视频1100余条,全年播放量超过10亿次,抖音粉丝量从2.9万增至40.6万,增长量位居全省文旅抖音号首位。
“十四五”期间,泰州实施亿元以上文旅项目77个,完成投资约250亿元,其中11个文旅项目入选省重点文旅项目库。焕新消费场景,做热文旅市场。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举办特色活动集中展示泰州文旅资源,全年上海来泰游客人数居外省游客榜首位。拓展康旅融合,成立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联盟,创成全省首批唯一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出药香踏青、本草避暑、丰收食养等四季康养旅游线路。
“以‘活动牵引、流量赋能、品牌破圈’为抓手,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活力不断增强。”泰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昊珺表示,市商务局借力苏超夺冠流量提振消费,开展“泰享消费”系列活动100余场,联动苏超打造“赛事+消费”模式带动客流营收双增长;依托“中国早茶美食地标城市”招牌,持续加大泰州早茶推广力度,面向外地来泰消费者发放“泰州早茶”消费券,让更多人了解泰州早茶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味。
“打造特色品牌赛事,让文体融合‘动’起来。”据泰州市体育局副局长薛兰梅介绍,市体育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赛事IP。持续办好“苏超”“泰马”“泰铁”等特色赛事,传承与发展泰州水文化、海军文化、京剧文化和“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下一步,积极探索“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人文“三水”建设,推进石锁、空竹、滚莲湘等“体育非遗项目”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创新展示展演、技艺体验、亲子互动等形式,为老百姓在“家门口”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
主城海陵区,是泰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承载地,拥有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彰显着“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独特魅力。以红色教育阵地建设为引领,修复开放杨延修纪念馆、吴同甲故居纪念馆及苏北党校旧址,打造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将闲置民居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空间,活化修缮张淦清、张木卿故居,打造了“南唐里”会客厅和驿站;精心培育望海雅居早茶文化、涵东涵西文旅街区、十胜街夜经济等特色业态,形成文旅商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兴化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郑板桥的水墨、施耐庵的水浒都源自兴化。提升人文“三水”,该市创新“+文化”模式,通过“街区+文化”让名城活起来,立足“国际象棋之乡”优势,推进国象课程进校园、进街区;“服务+文化”让日子香起来,定期演出善行小戏、优秀传统剧目,组织特色系列活动,同步打造青年讲堂、巾帼讲堂、健康讲堂、家长讲堂等主题讲堂,拓宽覆盖面。“旅游+文化”让风景火起来,在景区巧妙融入板桥道情、茅山号子、会船等民俗表演,推出夜间实景剧《壹念·千垛》、水浒主题文化市集,形成“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菊花、冬览芦花”的文旅品牌。
下一步,泰州将持续深化“产、水、文、人”融合发展,推进文旅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在城市更新赋能、文体商旅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让“人文三水”成为泰州最鲜明的城市标识。
原标题:《泰州以文润城,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
栏目编辑:吕倩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