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漫过普洱茶山的山脊,温柔地笼罩着思茅城郊的老爪箐村民小组。洗马湖湿地公园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与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焦香与茶叶的清香。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走进村落,原木搭建的民宿招牌、墙上的民族风涂鸦、庭院里肆意生长的三角梅,无不透露着这个村庄的独特韵味。在这里,41户人家、141位村民,与每年上千余名旅居客共同书写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注脚。
老爪箐航拍。
一砖一瓦皆故事 民宿里的乡土新生
“吱呀”一声推开“风雨桥民宿”的木门,原木与夯土搭建的空间里,百年老衣柜改造成的茶室泛着温润光泽,农具做成的摆件点缀其间,阳光透过琉璃窗洒在茶桌上,勾勒出一幅惬意的乡村图景。民宿主理人王霞扎着马尾,身着素雅的民族服饰,正忙着为客人冲泡本地普洱。“这栋房子是我家老宅,2018年改造时,我把妈妈刚装好几年的瓷砖全拆了,气得她差点不理我。”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趣事,王霞笑眼弯弯。
老爪箐风雨桥民宿,2025年11月14日摄。
2018年的上海之旅,让王霞在一家老理发店改造的民宿里找到了灵感。“那里的空间设计既保留了老建筑的韵味,又能让人感受到慢生活的松弛感。”对比上海的快节奏,老家老爪箐“面朝洗马湖、背靠普洱茶山”的生态优势让她萌生了创业念头,“我想把家乡的好山好水变成‘心灵栖息地’,让更多人体验普洱的慢生活。”从设计到施工,王霞全程参与,保留原始老房砖瓦,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一楼增设咖啡吧和茶馆,打造出“左手咖啡右手茶”的独特体验空间。
风雨桥民宿。
如今的风雨桥民宿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节假日里常常一房难求。但王霞并未止步于个人创业,2021年,她牵头组建老爪箐文旅合作社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带着村民远赴贵州、重庆“取经”,还邀请四川美术学院团队进行规划指导。“民宿不仅是生意,更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茶室和特色餐饮,37个庭院中涌现出18个创业项目,“隐逸墅院”“尘园—茶”等特色店铺各具风情。
中式茶饮店铺“尘园”。
“以前靠种地勉强糊口,现在守着自家院子就能赚钱。”村民龙兵的碾子房农研基地里,几位孩子正围着他学习农耕技巧。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如今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泥土老师”。他的基地既保留了传统农耕设施,又开发了农事体验项目,让旅居客亲身感受播种、收割的乐趣。“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几十位客人,一年收入比以前种地翻了好几倍,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龙兵的脸上满是欣慰。
老爪箐“子元稻田咖啡”。
在“子元稻田咖啡”,主人家将咖啡台设在稻田中央,客人可以边喝咖啡边欣赏风吹稻浪的美景。“我觉得老爪箐就是个风水宝地,前面有洗马湖,后面有山,整个寨子的氛围感特别好。这几年,村里年轻化的元素越来越多,有文创、有非遗,还有一些体验的手工类的东西,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来这里打卡,所以我选择把稻田咖啡开在老爪箐。”子元稻田咖啡主理人郭子晋被这里的魅力吸引。
老爪箐村庄一角。
“非常喜欢普洱,也想为这里做一点事情。”在北京工作7年的寇建雯来到老爪箐,落地数字游民社区,整合文化交流、艺术展示、共享办公和住宿功能,吸引创意人才驻留,同时依托文创优势,赋能农产品营销,通过“土星”品牌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升级。截至目前,全村18家创业主体已直接提供11个固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务工超100人次,间接拉动就业逾500人。
党建引领聚合力 小村落的共富密码
“老爪箐能有今天,离不开思茅街道党工委的带领和大家的抱团发展。”作为老爪箐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王霞始终认为,乡村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在上级党组织的引领下,她带领村小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联合创业,共富乡村”为定位,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市场”运营模式,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的转变。
老爪箐村牛玲民宿。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和老爪箐文旅合作社的组织动员下,老爪箐村民小组建立了“乡创工坊”,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我陪朋友选店铺,结果自己留了下来。”网红餐厅“蜻蜓小池”主理人董晓玲的创业经历颇具代表性。董晓玲作为一名老爪箐“新村民”,她的“蜻蜓小池”民宿以生态禅意为主题,如今生意逐渐红火起来。2024年,老爪箐村民小组实现营业收入648.8万元。
“蜻蜓小池”民宿。
老爪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思茅区党委政府及人社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和绿美村庄建设,将城市旅游环线修到村口,完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游客来了也留不住。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污水垃圾有了专人处理,村子干净整洁,客人自然愿意多待几天。”王霞介绍,村里还统一规划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让旅居体验更加舒适。
老爪箐村庄道路焕然一新。
艺术赋能让小村落焕发新活力。在王霞的推动下,老爪箐与多地艺术机构合作,将绝版木刻、茶染等非遗项目引入乡村,打造文创空间和研学基地。“旅居管家”肖应华虽不是本地人,却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在研学小院里,他正耐心教游客茶染技巧,从染料配比到图案设计,讲解得细致入微。“我在这里既能做喜欢的文化传播工作,又能享受乡村慢生活,这种感觉特别好。”肖应华说,老爪箐的包容性让越来越多“新村民”扎根,他们带来了新 ideas,也丰富了村落的文化内涵。
老爪箐乡创工坊。
如今的老爪箐,乡创活动、节庆活动、社群活动环环相扣。乡村集市上,村民的土特产与艺术家的文创作品同台亮相;非遗工坊里,老艺人与年轻创客交流技艺;稻田边的露天电影、星空下的篝火晚会,让村民与旅居客打成一片。“我们要让乡村既有乡土味,又有文艺范,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王霞说,村党组织正计划打造旅居图书馆,引入更多文化资源,让“筑巢、安居、乐业、成就”的文化主题落地生根。
诗意栖居慢时光 旅居客的第二故乡
清晨8点,来自深圳的旅居客刘女士已经沿着洗马湖步道晨跑归来。“这里的空气太清新了,负氧离子含量高,跑一圈浑身舒畅。”刘女士是老爪箐的“常客”,每年都会来旅居一个多月。她租住在村民家中,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上午去茶园采茶,下午学做茶染或绝版木刻,傍晚在稻田边散步看落日,夜晚和村民一起跳彝族打歌。
老爪箐村里的民宿。
“以前旅游都是走马观花,来老爪箐才知道什么是‘沉浸式体验’。”刘女士说,她最喜欢跟着村民去赶集,挑选新鲜的野菜、水果,在民宿老板的指导下做一顿地道的云南农家菜。“这里的村民特别淳朴,会主动分享种植技巧,邀请我们参加家庭聚会,感觉就像在走亲戚。”一个月的旅居时光,让刘女士学会了冲泡普洱咖啡、做思茅本地菜,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暮野美学空间。
在“隐逸墅院”的露台上,自由职业者陈女士正对着远山办公。“我是‘数字游民’,只要有网络就能工作。”陈女士去年偶然来到老爪箐,便被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一住就是半年。“这里既有乡村的宁静,又有城市的便利,咖啡、网络、文创空间一应俱全。”她常常在稻田咖啡屋工作,累了就看看窗外的田园风光,或者去茶园散步放松,“效率反而比在城市里还高,这种‘工作+生活’的模式太理想了。”
来自山东的退休教师刘阿姨,已经在老爪箐旅居了半年。她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参加村里的书法班,下午跟着村民学做彝族刺绣,周末和其他旅居客一起去周边茶山徒步。“这里的生活节奏刚刚好,不紧不慢,既能享受悠闲时光,又能学到新东西。”刘阿姨说,她已经把家人也接来小住,“孩子在城里压力大,来这里放松几天,整个人都舒缓了。”
老爪箐村一角。
老爪箐的旅居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在于“主客共生”的和谐氛围。村里成立了旅居者互助协会,定期组织徒步、摄影、非遗体验等活动,让旅居客快速融入乡村生活。“我们不把客人当外人,客人也把这里当作家。”王霞说,很多旅居客离开后都会介绍朋友来,有的甚至选择长期定居,成为村里的“新村民”。2025年,老爪箐吸引旅居客人600余人,“数字游民旅居”“文化旅居”“研学旅居”成为特色品牌。
“老爪箐像一幅画,和整个大地融为一体,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是旅居客们共同的心声。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不再对立,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人们挣脱快节奏生活的束缚,在青山绿水间重拾生活本真。
从老爪箐拍摄的洗马湖夜景。
夕阳西下,洗马湖的余晖为老爪箐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炊烟袅袅升起,咖啡香与饭菜香交织弥漫,村民与旅居客在庭院里闲谈欢笑。王霞站在风雨桥民宿的露台上,望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中充满憧憬:“未来,我们要继续守护好生态底色,挖掘文化内涵,让老爪箐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这里绽放更迷人的光彩。”
在老爪箐一杯耘南茶空间拍摄的晚霞。
老爪箐村晚霞。
这座藏在普洱山水间的小村落,用党建引领聚合力,用生态资源筑根基,用文化赋能添活力,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乡村旅居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也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慢生活。
来源:徐晓芳(文) 图片由思茅区融媒体中心综合收集整理
编辑:李晓晶
监审:罗 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