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焕新生
本报记者 王艳 通讯员 齐红阳
村民在滑雪场工作
薛家寨山脚下,红色文化行浸式体验馆外人头攒动。一场光影盛宴将游客引入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太震撼了!历史仿佛‘活’了起来。”游客张奇感慨,“这是我第三次来照金,每次都有新变化,现在能游、能玩、能度假,体验感非常好!”
张奇的赞叹,是照金焕发新生的生动缩影。这片英雄的土地,曾因地处山区而发展滞后,如今,借力红色旅游的东风,正展现出蓬勃生机。
近年来,照金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优势,加快景区建设,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绿色康养、冰雪运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春赏山花夏避暑、秋观红叶冬滑雪”的四季旅游格局已然成型,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人气的聚集带动了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学校、医院、商业街区等一应俱全,青山绿水与红色遗迹相映成趣,构成独具魅力的风景线。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一个集培训、度假、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迅速崛起。
景区的繁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强引擎”。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巨变和机遇,纷纷选择回乡就业,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景区的管理者、讲解员、安保员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滑雪场工作的张巧宁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外地打工,顾不上家,现在我和丈夫都在镇区的公司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多了。”目前,照金书院酒店、薛家寨景区、照金国际滑雪场等每年解决当地3500人就业问题,群众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围绕旅游产业链,乡亲们的发展思路也活络起来。核桃、玉米、土鸡蛋、土蜂蜜等农产品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香饽饽”;有手艺的村民在照金商业街区开餐饮店、办农家乐,制作各类美食、手工艺品,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景区工作有薪金、自主创业有现金,多元化的收入模式让群众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以前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主要销售一些日用品,游客多了之后,我们就在商业街这边开了超市。”村民季耀武高兴地说,“超市商品种类基本能满足景区游客和本地群众的需求,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今日的照金,承载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也见证着老区人民的美好生活。红绿融合的生动实践,正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精彩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