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59岁的马依兰·赛来洪推开天蓝色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将面粉、蜂蜜、牛奶在小院的木桌上一字排开,最后抱出那台红色的烤箱,轻轻掀开盖在上面的白色碎花布。
这台烤箱,在她家已用了17年。
马依兰的家是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88处民俗家访点之一,蓝色的大门,木质的雕花门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房子里铺着花纹繁复的地毯——这是新疆最经典的民居风格。
游客可以到家访点欣赏房屋建筑风格、感受生活起居,体验打馕、做点心果酱等当地民俗。
马依兰戴着银色圆耳环,珍珠项链落在衣领处,这是她接待游客的礼节。她向游客介绍:“我家房子是百年老宅。”
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像马依兰家这样的百年老宅有300余栋。
游客们围拢过来,马依兰拿出模具,教大家做新疆点心。游客把沾了白糖的面坯粘在桌上,生涩的动作引来阵阵笑声。马依兰的手指一挑一拨,饼坯便服帖地躺进烤盘,动作流畅。17年的光阴,都融在这份手感里。
“以前这边都是土路,一家5口靠丈夫做小生意,日子过得紧巴巴。”马依兰回忆。为了改善生活,她和丈夫自己动手,今天换个门,明天刷面墙,花了两年时间,把院子收拾成理想中的样子。“伊犁的天很蓝,我喜欢,大门就刷成了蓝色。”马依兰说。
如今的院子,早不是当年的模样。院中葡萄藤蔓虽枯了,仍倔强地攀着架子,2棵新梅树、3棵杏子树、2棵樱桃树,枝条疏朗,挂着些许未落的黄叶。在夏季,它们可是竞相舒展,缀满沉甸甸的果实。
暖阳透过玻璃洒在客厅的桌子上,游客围坐闲聊着,喝着热气袅袅的茶,吃着满桌的干果、糖果,悠然惬意。
2008年4月,伊宁市打造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现更名为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旅游区发展“庭院经济”设立家访点,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伊犁当地的民俗风情,也为老城区居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马依兰家是最早一批设立的家访点之一。
“叮!”烤箱发出清脆的提示音,饼干出炉,香气四溢。
“外皮酥脆,里面松软,像小时候的味道。”来自南京的游客张美琪挖一勺杏仁酱,就着饼干送入口中,满足地点着头。
每次烤完食品,马依兰总会细心擦拭干净这个有些老旧的烤箱。她说,自己一直用这个烤箱为游客制作美食,有了它家里更有奔头了。
这台烤箱见证了家访点的忙碌。旅游旺季,它每天从11时一直工作到18时,烤馕、烤包子、烤甜品,几乎不停歇。“最多时,一个月能赚3万元。”马依兰说,日子是肉眼可见地好起来。
收入增加了,孩子们的未来也有了更多可能。大儿子在本地商场做钟表买卖,小儿子去了乌鲁木齐做生意。烤箱烤出的,不仅是点心,更是下一代闯荡世界的底气。
小院里时光总是恬静的。游客们坐在院中红色羊毛毯上,说着旅途中的趣事,欢声笑语撞在雕花窗棂上,四下里弥漫开来。
“以前愁怎么过日子,现在愁葡萄架选哪种样式。”马依兰笑着说。今年她想换个更大的葡萄架子,能一直延伸到屋檐下。等明年夏天,游客就可在下面乘凉,吃点心,看院子里的花开花落。
当夕阳的余晖漫过屋顶,游客散去,马依兰收拾好桌子,将那块白色碎花布重新盖在烤箱上——它见证了一个家庭17年的变迁,并将继续见证往后的岁月,这片土地上的千家万户奔向更好的日子。(孙芳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