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遗产,是社区、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出来、传承下来的,既呈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承载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寄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非遗因其思想性、知识性、差异性和可体验性,成为旅游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可以说,现在所有旅游景区,或多或少都有非遗的存在。非遗在当今的旅游中无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鲜活的生命力所产生的动态的吸引力,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战略性资源。
旅游在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方式和许多旅游目的地业态的存在方式。这对非遗的传承发展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不断提升非遗的存续力与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对互为协同的关系。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就是开展非遗保护、促进可持续旅游的中国方案。
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多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行动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非遗成为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2006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截至2024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113.80亿元。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中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1557项(3610个子项),各级项目达几十万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认定过6批3997人。目前,中国已经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培养非遗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的院校数量更多,涉及的学科领域更广,中国的非遗学科体系正在形成。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经验。其中就包括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同时还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到实施全链条推进,需要逐步构建非遗传承群体、各类旅游主体,甚至全体游客都共同参与的庞大体系。
提升全社会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是首要的任务。多年来,中国广泛开展非遗的展示传播行动,向全社会传达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人民群众对非遗高度认可,政府也高度重视非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非遗热”成为近些年来持续升温的社会现象。在旅游中,非遗受到广大游客的广泛尊重,尊重非遗的内涵、尊重传承人的权利,在游客与社区群体的互动中已蔚成风气。
获得人民群众尊重和喜爱,不仅是因为非遗有着世代沿袭的传统文化意蕴,更是因为非遗还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推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发布优秀案例,推出特色线路等。
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宣传当地形象、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代表作名录后,各地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或将旅游中融入更多茶的内容,成为时尚。当“春节”列入代表作名录后,许多年俗内容丰富独特的地方一夜之间涌入了无数游客。非遗已经成为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重要的旅游类型之一。实践已充分证明,非遗在促进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众多非遗项目通过旅游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旅游使很多非遗项目重获生机,尤其是旅游目的地的传统工艺项目和传统表演类项目,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饮食类项目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非遗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非遗的存续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中国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已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非遗的存续力不仅是形式上的延续、仪式上的延续、实践上的延续,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群体对自身遗产意义认知上的延续。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非遗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的挖掘力度,加深广大游客和旅游利益攸关方对非遗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对非遗传承发展规律的认知,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根据地域和项目的具体特点,分类保护,精准施策,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入,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的适应或重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维护和保障非遗的存续力。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度假区、街区,推出更多非遗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晨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