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作为深耕自行车运动二十多年的“老炮儿”,见过太多骑行圈的热血故事——有人单骑闯西藏,有人日行300公里,也有人组团刷遍祖国大好河山。但昨天在薛城偶遇老骑友老殷,听他唠完和几个老哥骑漠河的“壮举”,我这位“专家”直接笑不活了,总结下来就一句话:七十上下的年纪,别轻易组团搞长途骑行,那不是享受,是花钱找罪受!
老殷这老哥,今年68,和身边几个骑友兄弟都是“骨灰级”爱好者,一块蹬自行车蹬了十多年,从薛城周边的山头骑到邻市的景区,早就把短途骑行玩得炉火纯青。前段时间不知是谁起的头,说“趁还能动,去趟中国最北的漠河,也算圆个梦”,哥几个一拍即合,收拾行囊就出发了,一去就是小两个月,硬生生从鲁南骑到了东北极寒之地。
我见面第一句就问:“殷哥,牛啊!漠河这趟下来,是不是贼过瘾?”老殷摆摆手,喝了口茶,一脸“往事不堪回首”的表情:“过瘾啥呀,累倒是真不累,就是吃和住,还有那身子骨,快把咱哥几个折腾散架了!”
这话我一点不意外——老殷他们这帮老哥,年纪都在七十上下,身子骨肯定比不过年轻人,所以他们的自行车早就都加了电助力,平路靠蹬,上坡靠电,体力上确实不用太遭罪。但骑行长途,真正的“拦路虎”从来不是体力,而是吃、住、还有老年人绕不开的身体小毛病,尤其是组团出行,人多嘴杂,矛盾直接翻倍。
先说说吃饭这事儿,老殷一提起就直挠头:“你是不知道,众口难调这四个字,咱算是彻底体会到了!”哥几个年纪相仿,但口味和消费水平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有老哥口味清淡,吃不了一点辣,炒菜放半勺辣椒就喊“烧心”;有老哥无肉不欢,顿顿得有大肘子、红烧肉,不然就说“没力气骑车”;还有老哥注重养生,顿顿要吃青菜豆腐,还得是少油少盐,看见荤菜就摇头。
更头疼的是消费水平,有人觉得出门在外,没必要太省,找个干净的饭店,点几个菜踏踏实实吃,花个百八十块钱不算啥;有人则比较节俭,觉得能吃饱就行,路边摊、小面馆能对付就对付,超过50块钱的饭就心疼得不行。本来组团骑行,就讲究个“一起行动”,总不能分开吃——你去吃大餐,他去吃面条,显得生分,也不安全。
于是乎,每天找饭店就成了哥几个的“头等大事”。有时候骑到偏远的乡镇,连个正经饭店都没有,只能在路边的小餐馆凑活,老板做的菜要么太辣,要么太咸,要么全是肉,总有一两个人不满意。有一次骑到大兴安岭附近的一个村子,找了半天就找到一家小饭馆,老板只会做炖菜,一锅大乱炖,有肉有菜,哥几个只能硬着头皮吃,爱吃的吃得香,不爱吃的扒两口米饭就完事,全程没一个人说话,那气氛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后来他们想着“自己做饭省事儿,还能合口味”,就买了小煤气罐、锅碗瓢盆,打算在住宿的地方自己做。结果呢?更麻烦!每天骑完车本来就累,谁都不想动,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只能让年纪稍小的两个老哥忙活;买食材也费劲,偏远地方的菜市场品类少,想买点新鲜的蔬菜得跑好几里地;做完饭还得刷锅洗碗,收拾战场,折腾完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本来想省事儿,结果比找饭店还累。老殷吐槽:“早知道自己做饭这么麻烦,咱宁愿顿顿吃泡面!”
除了吃饭,住宿的“糟心事儿”更是让哥几个苦不堪言。出门骑行,咱都懂,不可能住星级宾馆,毕竟天天换地方,讲究的是“安全、干净、便宜”,能睡个安稳觉就行。但对于七十上下的老年人来说,“睡个安稳觉”简直是奢侈品——这帮老哥,年纪大了,睡觉的毛病一个比一个多,打呼噜的、说梦话的、起夜的、磨牙的,还有那忍不住放屁的,晚上凑在一个房间里,那场面,堪称“大型交响乐现场”。
老殷说,他们一般都是两个人住一个标准间,有时候实在找不到房间,就三个人挤一个大床房。有个老哥打呼噜特别响,跟“打雷”似的,一躺下就开始“呼呼”,声音大到隔壁都能听见,同屋的老哥根本没法睡,只能睁着眼睛到天亮,实在熬不住了,就去走廊里蹲一会儿,或者戴着耳塞,可那呼噜声穿透力太强,耳塞根本不管用。
更搞笑的是,有个老哥肠胃不好,晚上睡觉爱放屁,有时候放个屁能把自己惊醒,更别说同屋的人了。有一次,那个爱放屁的老哥半夜放了个“响屁”,直接把旁边打呼噜的老哥吓醒了,打呼噜的老哥迷迷糊糊地喊:“啥动静?是不是房子漏风了?”气得老殷他们第二天笑了一上午,可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酸——大家都不想影响别人,可身体不争气,根本控制不住。
“有时候真想买个帐篷,自己在外面睡,可又怕不安全,毕竟年纪大了,在野外住不放心。”老殷叹了口气,“本来骑了一天车,就想好好休息,养足精神第二天继续,结果晚上要么被呼噜吵醒,要么被屁吓醒,要么就得陪着起夜的老哥来回折腾,天天休息不好,越骑越没精神,到最后,看见旅馆的床就头疼。”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哥几个的身体状况。七十上下的年纪,谁还没点小毛病?高血压、高血脂、腰腿疼、膝盖不舒服,都是家常便饭。本来出门之前,大家都拍着胸脯说“自己身体没问题,能扛住”,可真到了路上,各种小毛病就开始“找上门”。
有个老哥膝盖不好,骑一会儿就疼,只能下来推着车走,可他不想拖大家的后腿,从来不说疼,硬撑着跟着大部队,直到有一天,膝盖肿得跟馒头似的,走不了路,大家才发现;有个老哥有高血压,早上起来必须按时吃药,有时候赶路程,忘了吃药,就头晕眼花,只能在路边歇着,可他怕大家担心,也不吭声,自己默默扛着;老殷自己也有腰间盘突出,骑久了腰就直不起来,只能靠在自行车上揉一揉,然后接着骑,“咱哥几个都是十几年的兄弟,谁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体,耽误大家的行程,只能咬牙坚持。”
老殷说,有一次,他们在漠河附近骑行,天气特别冷,有个老哥感冒了,咳嗽得厉害,还发低烧,可他硬是不说,照样跟着大家骑车,直到晚上住店,大家发现他脸色不对,逼着他量体温,才知道他发烧了。“那时候又在偏远地方,找个药店都难,只能让他多喝热水,吃点随身带的感冒药,第二天他还是坚持要骑,说‘都到这儿了,不能半途而废’,你说这老伙计,犟得很!”
听老殷唠完这些,我这个自行车运动专家,真的想跟所有年纪大的骑友们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骑行的本质是为了快乐,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为了“遭罪”,更不是为了“逞强”。 七十上下的年纪,身体机能已经开始下降,虽然电助力自行车能解决体力问题,但吃、住、身体状况这些“隐形难题”,是躲不开的。
很多老年骑友觉得,组团骑行长途,既能看风景,又能和兄弟唠嗑,是件美事儿。可他们忽略了,长途骑行的强度,远不是短途能比的——每天要赶路程,要找吃住的地方,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年轻人都觉得累,更何况是老年人?而且组团出行,人多了,矛盾就多,口味不合、消费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一样,这些平时在短途骑行中不明显的问题,到了长途路上,都会被无限放大,到最后,不仅没玩好,还可能伤了兄弟感情。
老殷他们还算幸运,虽然遭了不少罪,但最终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没出什么大问题。可我见过太多不好的例子——有老年骑友组团骑长途,因为休息不好,骑车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出了交通事故;有老哥因为硬撑着身体,导致旧病复发,在半路住院;还有的团队,因为吃饭、住宿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回来之后就断了联系,十几年的兄弟情,毁在了一趟长途骑行上。
作为自行车运动专家,我从来不反对老年人骑行,相反,我非常支持——骑行能锻炼心肺功能,能活动筋骨,还能陶冶情操,是非常好的运动。但我始终认为,老年人骑行,一定要“量力而行”:短途骑行可以,单日往返可以,三五好友周边游可以,但长途骑行,尤其是组团长途骑行,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真的想出去看看风景,不如选择坐火车、汽车,到了地方之后,租辆自行车,在当地慢悠悠地骑,想吃啥吃啥,想住哪儿住哪儿,不用赶路程,不用硬撑身体,既能享受骑行的乐趣,又能欣赏风景,何乐而不为?
老殷最后跟我说:“这趟漠河骑下来,风景确实好,这辈子也算没白去,但遭的罪,也是真的忘不了。以后啊,再也不搞这种长途组团了,就在薛城周边骑骑,约着老哥几个喝喝茶、聊聊天,比啥都强!”
这话,我举双手赞成。骑行的意义,从来不是“走多远”,而是“过得开心”。对于老年骑友来说,健康和快乐,才是第一位的,没必要为了所谓的“梦想”“挑战”,去遭那些没必要的罪。
最后,给所有老年骑友提个醒:骑行有风险,长途需谨慎;年纪不饶人,开心最重要。 别再轻易组团骑长途了,不然你会发现,所谓的“诗和远方”,到最后,可能只剩下“吃不好、睡不香、身体遭罪”的无奈,得不偿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