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8日讯(记者史强)“今天速度还可以,也并不觉得累。”11月16日15时许,站在海拔近500米的峰顶,7岁的熊筠霖显得很轻松。3岁开始就每个周末和父母一起爬山,今年他已经爬了20多座山了,海拔最高的有3400米。
登顶后,熊先生(左)和儿子熊筠霖一起吃泡面 记者史强 摄
11月17日10时许,长江日报记者和熊家父子及其他队员在黄陂一座山峰下碰头准备登山。36岁的父亲熊先生是领队,母亲因为有事缺席,熊筠霖穿着一套登山服,头戴防晒帽,面对接下来的十多公里山路,他表现得很淡定。
熊筠霖和父亲对这座山峰并不陌生,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的二刷了。为了挑战自己,他们决定这次换一条新路线上山。
熊先生爬山时鼓励儿子熊筠霖。 记者史强 摄
因为爬的是“野山”,沿途并没有人工开辟的道路,队员们只能穿梭在茂密的树丛和杂草中,唯一能判断有人经过的痕迹,就是前人沿途系在树干上的指示标识。很多路段需要坐在地面上溜下去,甚至有的险要处要靠安全绳辅助。作为成年人,记者都感觉自己吃不消,但熊筠霖全程靠自己完成,从未开口向父亲或其他人求助,手脚被荆棘割伤也不叫苦,沿途不少登山者都不禁对他伸出大拇指点赞。
熊先生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营销总监,平时和妻子喜欢爬山及其他户外活动。儿子1岁时,他们就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孩子3岁时就开始跟着父母一起爬武功山了,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他独自完成了大半行程。
“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远离电子产品,保护眼睛。”熊先生说,后来孩子自己也很喜欢这项运动,“通过爬山,孩子不仅锻炼了身体,性格也变得更加坚韧耐挫。”对父母而言,他觉得可以给孩子更好的陪伴,“我们可以在运动中给孩子整整一天的高质量陪伴。”熊筠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也非常喜欢平时跟父母一起爬山。
42岁的队员崔先生是熊先生的邻居,两家人经常组队一起爬山,他也很赞成熊先生的观点。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爬山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发生了较大变化,10岁的女儿一年长13厘米,现在身高160厘米,校内同年级最高,成绩没出过前三名。13岁的儿子身高179厘米,通过一年多的户外提高了注意力,现在是历史课代表和文艺委员,对学习也有兴趣了。
【吴晓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