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壮丽的北京中轴线,纵贯南北、连接古今。向南而行,便遇见一座承载厚重文脉的石桥——天桥。
这里曾是明清帝王到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
1934年,桥体拆除,“天桥”作为地名留存,却在市井间孕育出璀璨的演艺生机。
许立仁 北京市西城区宣南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当时天桥可以说十样杂耍、百样吃食、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汇聚在一起。它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文化在天桥这方土地上生生不息。
天桥,这块沉淀着京味文脉的文化金字招牌展现出蓬勃的演艺活力,汇集了万胜剧场、北京湖广会馆等演艺场所,北京风雷京剧团、北京杂技团、北京皮影剧团等院团。
张晓家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2009年规划城南地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时候,就重点确定在天桥演艺区。
天桥演艺区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首都核心演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文化中心”功能的重要载体。
发展天桥的重中之重,是在天桥演艺区新建一个文化艺术新地标。
王宁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时任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我们当时想法,是和国家大剧院错位经营。音乐剧是当时现代文化当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推广音乐剧,就是推广现代文化。
在当时,音乐剧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还是相对小众的新鲜事物。
杨树聪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总经理:我们就有一个策略,这个策略我给它总结叫“一重一轻”。所谓的重,就是我们要每年坚持引进大量国际优质音乐剧。轻就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专门会做和音乐剧相关的艺术普及。
2015年11月20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开业。
这是首都北京南中轴线上唯一的文化艺术地标,拥有北京首家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可容纳1600人的大剧场,还有1000座的中剧场、400座的小剧场、300座的多功能剧场以及新空间剧场。
王宁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时任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我希望开场的大戏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当代的音乐剧,就是《剧院魅影》。一共引进到中国110场,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了64场。
2015年12月5日,话剧《北京法源寺》作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的开幕大戏隆重上演。
此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始终深耕传统、立足本土,致力于打造可长期演出的原创音乐剧:《牛天赐》《老舍赶集》等优秀作品接连登台。
杨立新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尤其是舶来品的艺术品种,能够在中国落地,一定要讲好中国自己的文化,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的历史。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为了国外精品音乐剧来京的“第一落脚点”。转眼间,这里绘就了英、法、俄、德等多语种音乐剧版图。
今年11月,《剧院魅影》回归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经典音乐再度唱响。
塞缪尔·温-莫里斯 音乐剧《剧院魅影》魅影饰演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显然这两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出了火花。
尹一新 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现在我们有一句话叫“看音乐剧到天桥”。天桥艺术中心在这个区域运营了十年,改变了这个区域的文化特质。
自2015年开幕至2024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累计上演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26部剧目,演出场次达6601场。
如今,天桥演艺区形成30多处公共文化空间,年承载4000多场文化活动,先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等荣誉,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演艺经济的标杆典范,拥有西城区六张文化金名片中的三张:相声发源地、京剧发祥地、音乐剧盛典。
这里既是世界优秀艺术的展示窗口,更是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传播枢纽。
2025年夏天,香港西九文化区及香港话剧团携音乐剧《大状王》来京。
《大状王》融粤剧、梵音与摇滚,曲跨中西,词贯古今,兼具戏剧张力与人性深度,横扫近30项业内大奖。
潘惠森 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我们香港话剧团有一个蛮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原创性。不管是从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是我们自己剧团,也能够做一个很美好的结合。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出品的舞蹈诗剧《九歌》,以战国末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作品为蓝本,将古老诗篇转化为现代舞台艺术。舞蹈诗剧《九歌》自2024年6月首演以来,已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四地演出,成为年度现象级舞剧作品之一。
胡阳 舞蹈诗剧《九歌》导演、主演,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演员:天桥艺术中心给予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让我把我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文脉永续,薪火相传。天桥焕新,已是眼前盛景!北京天桥演艺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串联过去、立足当下、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
来源:CCTV国家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