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找太原,它就在山西中部盆地里安安稳稳地睡着呢,周围三面都是山,汾河还从城里流过。这座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唐尧住过这儿,战国时也有人在这里打过仗,还是九个朝代的首都,出了十九个皇帝,所以叫龙城。
汉文帝刘恒就是从这里出发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李渊父子也是从这里起兵建立了大唐帝国,现在这个太原啊,经常被大家开涮说它是“中部省会中最没存在感的那个”,以前是北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不过近代以后因为陆路时代变成了海洋时代,它的地理位置就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现在的中部六省会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里面,GDP最低的就是它自己,虽然过去的辉煌都被埋在土里头了,但是这颗“表里山河”的心脏还在努力寻找新的生机。
太原的区位优势来源于其“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地理特征。它位于晋中盆地北端,东邻太行山,西倚吕梁山脉,北有雁门关扼守,历来是华北与西北、中原与草原交汇之地,在古代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碰撞交融之处,也是军事重镇兼交通要道。
明清时期,晋商借助太原的通道优势,开拓出“走西口”的贸易路线,把茶叶、布匹送到蒙古国、俄罗斯那里去,在此过程中缔造了“海内最富”的美谈。现在,太原被当作“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担负起“一带一路”中蒙俄通道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区”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节点这些任务,地形封闭曾经制约过它与外界联络的能力,不过依靠高速铁路、公路网和航空枢纽创建起来之后,太原又想要重新发挥自己的区位潜力。
太原经济发展从辉煌走向滞后,明清到民国时期晋商资本占全国半壁江山,近代战乱和贸易路线变化后经济衰退。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丰富煤炭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太钢、太重、西山煤矿等企业支撑城市发展,但单一能源经济结构在新时代暴露出脆弱性:资源价格波动、环境压力加大、产业转型慢导致GDP长期垫底中部省会。
近些年来,太原尽力促使经济多元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六成,着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科技,文旅康养等产业,在外贸方面,太原依靠武宿综保区,中欧班列这类平台去开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这些业务,进出口额占据全省八成左右的份额,不过总体来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人才外流以及创新能力欠缺都是问题。
交通是太原重塑枢纽位置的核心,地形封闭造成的对外通道狭窄:过去高铁建设落后于其他省市,直到2009年才开通了首条高铁线路(石太客专),并一直没做到跟全省每个地市连上。为了冲破困境,最近几年,太原加快“六放射”的综合运输通道形成速度,把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同航空组合起来运送旅客,从铁路角度来看:太原二环高速全线通车,从而使得太原同京津冀、关中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而在空中领域里: 武宿国际机场开辟出了去往莫斯科,新加坡等共11个国际航班的路线,在此之前还有计划要搭建起“一干七支”这个航空网络体系,就内部交通工具来讲: 地铁2号线开始投入运营使用,“国家公交都市"里的公交系统也被选为样本对象, 即使便利店的数量超过了东京这种地方…按规划预计来看: 到 2035 年的时候,可以实现国内主要城市通过三个小时内抵达的目的性;不过到底能不能够将这一方面的成绩真正转化为经济力量,则还需待到日后才能得到答案的判定情况分析得出。
太原的高等教育底蕴十足,但却有太多的遗憾。山西大学堂成立于1902年,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同年创办,是当时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但在之后一系列院系调整、资源分配过程中,山西大学始终没能跻身“211工程”,甚至一度连“双一流”也无缘,直到近几年才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现在,太原有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这些本科院校,山西大学就有11个学科排在全球ESI前1%,化学、工程学等领域有点优势,不过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跟产业发展不太对路,很多毕业生跑到北京、西安那些地方去工作,人才净流出率一直很高,想要解决这种状况,太原正在努力共建实验室,吸引科研团队加入产学研合作,可是要改变人才外流的局面还得慢慢来。
太原的旅游价值被低估,这里有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这些文物瑰宝,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国保单位有38处,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晋祠是现存最古老的皇家祭祀园林,北宋建筑风格与周柏唐槐相映成趣;蒙山大佛比乐山大佛早160多年,虽经损毁但依然庄严;天龙山石窟将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刻相结合,可惜近代遭到大规模盗凿。
近几年,太原想靠文旅突围:修缮太原古县城、钟楼街这些历史街区,推出“晋祠 - 双塔寺 - 汾河”精品线路,满江红》等影视IP也提升了知名度。自然风光上,崛围山的红叶,汾河湿地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地方,不过旅游开发没做好整合,知名度远远比不上西安、洛阳,如果能深入挖掘“晋阳文化”的内涵,也许会靠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一些小众游客。
回看太原,像一个卸了妆的老者,在太行与吕梁之间沉默地站立着。曾经的龙城承载过太多的帝王将相的故事,现在却学会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从容不迫。也许城市的重量并不只在于GDP的排名里,那些留在晋祠梁柱上的历史、回响在双塔下的钟声以及流淌于汾河之中的日子,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根脉所在。这座千年古城是否要重新回到北方第一的位置?大概答案早已藏匿在这座城市缓慢又坚定的脚步之中。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待这座千年古都的未来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