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台搭起来,把场子热起来,做成始终【有话题】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巫山给出的县域“文旅+”破圈的最佳解答。
【01】
即便你不在文旅行业内,近期也没有出行旅游计划,也大概率听过它的名字--巫山。
巫山红叶,是近期重庆文旅的热门词汇。“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围绕三峡红叶,谱写文旅新篇,每年11月,巫山用“红叶连山照大江”的壮阔美景和绵延不断的声量输出,实力霸榜,让自己形象鲜活、明亮。
2007年,“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庆首批);同年,巫山举办了首届红叶节。从这一年算起,巫山「高光出道」已有19年,很值得为它写点什么。
这么想的时候,我认真翻阅了“微游巫山”的微信公众号,想要捋清它一年来的大事记,看它像解锁地图般,给这片土地逐个填充色彩。
3月,它携手中国国家地理开展“三峡徒步·三峡hiking”挑战赛;
8月,它搭乘“库里中国行”的热潮,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专属应援计划;
11月初,第八届长江三峡(巫山)越野赛接踵而至。
几乎马不停蹄,备受期待的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即将开启,精彩上演。
当然,这并不包括其在“新年”、“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推出的系列营销活动。
其实,我们很难说清楚每一个节点的意义,却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运营与内容输出,刻画出县域文旅的出圈模式有了专属于“巫山”的版本。
【02】
“旅游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是巫山已经明确的发展路径。
我找到了一组对比数据:
1998年,巫山旅游业在经历“告别三峡游”后陷入历史低谷,当年仅接待游客36万人次。此后连续多年,年接待游客量不足50万人次。(数据来源:新华网)
2024年,巫山全年景区接待游客261.38万人次,同比增长29.65%,过夜游客95.3万人次,同比增长23.12%,旅游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数据来源:重庆与世界)
前面提到,早在2007年“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就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比奉节的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早了15年。
当重庆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2个扩容到12个,“长江三峡”与“魔幻都市”、“风情武陵”一起成为重庆文旅的三张名片,同样是“雄奇山水”,“为何要选择巫山”也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当然,巫山有自己的底气。因为它有:
天赋的景观资源。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
“中华奇观”小三峡·小小三峡:乘一叶轻舟,顺大宁河而下,将依次穿越龙门峡的雄壮、巴雾峡的神秘与滴翠峡的苍翠。两岸群峰峻峭,江水碧绿如翡翠,猿猴攀援,鸳鸯嬉戏,构成一幅流动的生态长廊。
巫峡·神女景区: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巫峡段,是以峡江风光为主、自然风光与神女文化相互辉映的融合型景区,景区总面积76平方公里,核心面积5.26平方公里。可以漫步于神女天路的观景平台,或乘索道凌空飞渡,将巫峡的云海、漫山的红叶、以及“高峡出平湖”的壮阔全景尽收眼底。
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它不仅是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家园,更是金丝猴、林麝等众多野生动物的乐园,能感受到地球最古老的脉搏,见证生物多样性的奇迹。
除了核心景区,巫山全域散落的峡谷、溶洞、溪流,共同构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画卷。
成熟的文化IP。
龙骨坡遗址: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最早亚洲人类,为长江三峡的人文溯源写下开篇。
大溪文化:5千年前的大溪文化是新石器文化代表,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玉器,见证了远古先民的生活智慧。
名诗名赋:流传名诗名赋6000余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的缱绻,“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的豪迈,让巫山成为镌刻在文化基因里的诗意地标。
下庄精神:源自竹贤乡下庄村的 “自强不息、坚守初心、艰苦奋斗、勤劳勇敢” 精神,7 年时间里,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 8 公里 “天路”,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转化为红色研学的核心 IP。
这些文化IP,是时间赋予这篇土地的馈赠,使其独一无二,使其愈久弥香,使其常看常新。
天造一半,人造一半。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调整,这一切的资源禀赋正通过创新转化,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共鸣的文旅产品。
【04】
从“文化旅游名县”到打造“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 ,巫山的雄心愈发清晰。
当我们看过它的宏大叙事、决心与希冀,见证它用景观资源、文化IP构筑起自己的庞大底盘,并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从未停歇。
比如:
我们看到了连续举办 18 届并即将迎来的第 19 届“巫山红叶节”—— 从单一景观观赏到 “红叶 + 赛事”、“红叶 + 演艺”、“红叶 + 研学” 的全域节庆 IP。
我们看到了“下庄天路”的蝶变 —— 从脱贫攻坚的象征到 4A 级景区,配套民宿集群,形成 “红色研学 + 乡村体验” 的特色业态。
我们看到了“全域场景的焕新”—— 神女祠茶咖书吧、宁江渡长河集等文化空间开放,温德姆酒店等高端住宿落地,飞拉达绝壁攀岩、橱窗戏剧等新业态填补体验空白。
我们看到了 “主客共享的营造”——3000 余个免费临时停车位、景区全域充电宝覆盖、高铁站公交运营至午夜 12 点,用细节服务让游客 “宾至如归”。
网络上有许多打卡重庆巫山的真实分享,他们很清楚,当他们走进巫山,所追寻的不仅是山水风光,更是 “可触摸的历史、可参与的文化、可安心的体验”。
【05】
“旅游作为第一支柱产业”。
在过去,或许是一个地方为求发展不得不走的发展之路。
而今天,同样成为一个地方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动选择。
人们奔赴它、选择它,正是因为有资源托底、成效护航而带来的「底气」。
在看得见的场域与看不见的细节上,巫山文旅都倾注的心思,把一切确定性做出来了:
于外,有硬核的实景呈现——山水相拥的自然画卷、可感可知的文化场景、丰富多元的体验项目。
于内,有精准的场景预演——完善的配套设施、贴心的服务保障、主客共享的生活氛围。
以上种种,正是巫山给予每个来访者,关于旅行的,圆满体验;关于生活的,深深共振。
【06】
细数重庆各区县的旅游发展史,从传统强县到旅游新秀,还是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问题:
流量如何转化为留量?
资源如何避免同质化?
热度如何保持长效性?
而巫山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比如:要有接住流量的底气。
巫山的底气,来自 “景观 + 文化” 的双重禀赋,更来自 “硬件 + 软件” 的同步升级。从景区扩容到业态创新,从住宿迭代到服务优化,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游客需求,让 “慕名而来” 变成 “满意而归”,再到 “口碑相传”。
比如:要有坚持创新的勇气。
这份勇气,是18年深耕红叶节的坚守,是将悬崖天路转化为文旅 IP 的创新,是持续开拓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夜间旅游的魄力,是以“县域”迎接国际力量的视野。
把舞台搭起来,把场子热起来,做成始终【有话题】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巫山给出的县域“文旅+”破圈的最佳解答。
愈久弥香,常看常新。巫山,走出了县域“文旅+”的新样本,它的经验值得许多拥有优质文旅资源、但成绩并不理想的重庆区县学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