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太行山深处的黄围山景区,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晋能控股集团晋城陵川公司黄围山旅游中心导游马静旭。自2013年踏入这方如诗如画的山水之地,她凭借十余年的执着坚守与炽热热爱,从一名青涩稚嫩的文旅新人,逐步成长为景区的文化使者、游客的贴心伙伴及团队的中坚力量。她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山的高度,用细腻的心灵传递着水的温度,用蓬勃的青春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华章。
初心如磐
2013年夏天,马静旭怀揣着对旅游事业的美好憧憬及对家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加入黄围山景区导游队伍。初来乍到,她便被这里的奇峰怪石深深吸引:灵湫洞的钟乳石在灯光映照下如璀璨夺目的宝石;祖师顶的古松在山风吹拂下仿若低声吟唱;白陉古道的青石板上,似乎还隐隐回荡着往昔商旅的驼铃声。
然而,导游工作并非看起来那般浪漫惬意。每日长达数小时的讲解、数公里的山路跋涉,以及面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的游客,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素养。马静旭坦言,刚开始的几个月,她曾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当看到游客因她的精彩讲解而露出惊喜的笑容、听到他们由衷地感慨“原来黄围山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时,她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微不足道。
十几年如一日,马静旭始终如一。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她都坚持提前到岗,认真熟悉游览路线、精心准备讲解内容。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守护一种文化、传递一份深情。这份坚定不移的初心,成为她十余年坚守岗位的动力源泉。
专业深耕
马静旭深知,仅有满腔热情远远不够,专业素养才是立足行业的根本。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深入地学习黄围山的地质地貌、悠久历史文化、独特宗教传统以及民俗风情。为了准确无误地描述灵湫洞的形成过程,她反复查阅资料;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述黄围山景区的历史文化,她不断向当地长者请教;为了真实还原白陉古道的历史风貌,她沿着古道徒步考察,详细记录沿途的每一处历史遗迹。
如今,无论是灵湫洞的石笋石柱,还是黄梅寺的古建筑细节,抑或是白陉古道上的每一块石碑,马静旭都能侃侃而谈。她的讲解不仅精准专业,而且妙趣横生,总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许多游客称赞:“听马导讲解,就如同观看一部立体的黄围山纪录片。”
除了丰富文化知识,马静旭还不断提升服务技能。她自学了急救知识,积极参加景区组织的应急演练,以便在突发状况下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服务创新
在长期的一线工作实践中,马静旭逐渐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方法。她会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特点,灵活调整讲解方式和行程安排:
对于老年团,放慢行进速度,精心选择相对平缓的路线,途中多次安排休息时间,还会主动帮助老人背包、搀扶他们上下台阶;针对亲子团,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小小探险家”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游览过程中学习自然知识,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对于青年背包客,她会推荐一些鲜为人知的观景台和摄影点,让他们发现黄围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马静旭还善于观察游客的细节表现,提前预判他们的需求。她的用心服务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许多人指定要她带队,只为聆听她讲解黄围山的精彩故事。她的服务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同事,带动整个团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青春榜样
在同事眼中,马静旭是一个“言出必行、行则必成”的人。她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卓越,还总是乐于助人,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导游小李说:“我刚入职时,对很多事情都一知半解,是静旭耐心教导我讲解技巧和服务细节。她常说,做导游要有‘三心’——真心、耐心、细心。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生活中,马静旭喜欢和同事分享自己制作的家乡小吃,也会在休息时组织大家一起登山锻炼。她说:“良好的团队氛围能让工作变得更加愉悦,也能让服务更具温情。”
“黄围山女儿”这个亲切的称呼,是游客和同事对马静旭的最美赞誉,不仅代表着对她的喜爱与认可,更是对她十余年如一日守护这片山水的高度肯定。
入职至今,马静旭见证了景区的发展变迁,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十几年里,她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荣获了“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标兵”“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但她最珍视的,还是游客那句质朴的评价:“听你讲解,黄围山更有韵味了。”(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赵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