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
〔宋〕朱熹《宿石岊馆》
福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
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闻有名人曾住
在闲暇的日子里
逛一逛名城、访一访名人
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访名人
最便利的就是探访名人故居了
如果你想“拜访”林则徐,澳门路有他的纪念馆,中山路有他的出生地,他回乡丁忧守制、晚年退养归田之所则在文北路。在西湖,你可以探访林则徐的读书处,可以看看他当年负责疏浚西湖临时借用作为“工程指挥部”的宛在堂,也可以在桂斋领会他与南宋名相李纲的跨时空精神对话。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走过这片街区的深宅大院,沈葆桢、严复、刘冠雄、林觉民、冰心……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总是让游人眼前一亮:哦,这里就是他的故居啊!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周末,我走进宫巷26号,晚清船政的开创者沈葆桢的故居。关于他的历史功绩,我数十年前就已在课本中了解了,但在这里观看他的史迹展,仍有诸多收获。
原来,当初闽浙总督左宗棠刚刚谋划创办船政,就被紧急调任陕甘总督。他火急火燎地三顾宫巷,恳请丁忧在家的沈葆桢出山接办船政。而他看中沈葆桢,又与被他视为恩师的林则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终于答应了左宗棠,创立了开办船政的不世之功,这功绩足以与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媲美。
这样的探访
让我深深感慨
历史的丰厚感
真是来源于人物活动的细节
历史的魅力也在于
一个偶然的事件
就会让一个局外人探身入局
成就一项必然的事业
福州名人遗踪数不胜数
访名人并不一定要去探故居
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曾经担任福州知州,离任后应友人之请撰写一篇美文《道山亭记》。今人将其刻在乌山道山亭下,读一读“曾市长”文中“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的妙语,你或许会哑然失笑,原来早在900多年前,福州人就已经这么重视人居环境建设了。曾巩身上的两张标签——高冷的官员、高古的文豪——顿时褪色了,变得亲切起来。
乌山文气盎然,于山醉意淋漓。在于山,纪念戚继光的戚公祠旁有一石,相传戚将军曾在此醉卧,后人称之为“醉石”。在他之前数百年,辛弃疾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才一年左右即被罢官。他登临于山,寄调《西江月》,抒发满腔悲愤:“万象亭中殢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在戚继光之后数百年,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郁达夫也曾登临于山,以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凭吊这位抗倭名将:“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在风景秀丽的于山,将这几位名人的故事略为串联,令人衍生出一派“剑胆词心映翠微”的豪情。
福州是历史文化人物资源的富矿
访名人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让他们的文化自豪感爆满
福州四中江晓青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她说:“我们学校所在的大庙山,学生可能觉得比不上鼓山旗山烟台山,但是当他们得知李商隐的外甥韩偓、苏轼的表弟程之邵,以及北宋名臣蔡襄都曾来过这里并写诗,就会发现这片不起眼的土地原来跟熟悉的历史人物有各种关联,就会产生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
江晓青教学《与妻书》,给学生分享了大庙山的一首长诗:“全闽江山称第一,中有危台突然出……刘项英雄尚如此,何况不及刘项才。”这是晚清一名15岁的小姑娘游大庙山钓龙台时所写的七言怀古诗,开篇气势磅礴,收尾顾盼自雄。小姑娘名叫梁瑞芝,是文坛巨擘梁章钜的侄子梁尧辰的女儿,当时已有诗名,如今算不算名人可以讨论,但她后来有个名震天下的孙子——林觉民。这首诗也是这位才女留存至今唯一的作品。学生听到这里,“哇”的一声情绪拉满,学校所在之处,真是地灵人杰,可惜美好的历史总是要留下一些遗憾。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访名人,访的就是故事。故事是高雅还是俚俗并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故事搭建起历史文化名人与今人的情感链接。故事让远去的名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让远去的名人不再是躺在历史典籍中的一个个干巴巴的人名,而是成为带着体温显现喜怒哀乐的鲜活的人。他们的人生照进了今天的现实,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样式。
来源:福州晚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