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古镇发展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古镇+”模式究竟该如何创新?戏剧、诗歌、国学等多元实践正在展现古镇文旅的融合潜力与发展成果,也为异业合作、招商引资与项目深度开发带来新的机遇。
作为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的特色展区,“古镇新生态:跨界融合创新展”正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6.2H馆举办。该展区是首个专注于“古镇+”跨界融合的展示平台。展会期间还同步举办了文旅操盘手专题论坛和古镇文旅融合跨界沙龙,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古镇文旅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合作机遇。
面对古镇同质化严重、投融资收紧、市场下行与行业竞争加剧的现状,业界正在探索如何以有限预算实现差异化定位与内容升级。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乌镇旅游创始人陈向宏分享了乌镇的转型升级经验。陈向宏认为:“未来的旅游竞争,不再是景区与景区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竞争。”在他看来,“破界”就是要打破对传统景区发展路径的依赖,“迭代”则是要实现旅游产品的持续进化,最终目标是为游客提供“不像景区”的旅居目的地。他强调,从常规管理到情感连接,从标准套餐到个性叙事,从静态呈现到动态生长,这些转变能让旅游目的地成为活着的、会呼吸的有机体。
中国旅游协会副监事长、无锡拈花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从文化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的本质,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阐发,将其转化为老百姓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文旅精品。”他认为,肌理之美、色调之美、空间之美与工艺之美,共同构成了文旅项目的大美境界。
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实现了从传统县域到文旅热门的华丽转身。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分析了“大名模式”成功出圈的原因。他介绍,该模式有效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协同机制,实现了以小县域撬动大文旅的目标。他指出,其核心经验在于精准把握民众需求,构建情感共鸣与价值连接。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小荣则探讨了“生活剧场”与“文旅体验”的变革趋势。他分析,文旅供给正从景点打造转向场景营造,通过构建体验叙事与媒介共享,激活游客的深度参与和情感共创。
古镇不仅植根于传统,也在当下持续焕发新活力。在本届长三角文博会的古镇展区,参观者可以体验千年韵味,解锁“古镇+”的多元玩法。
有“吴根越角”之称的上海枫泾古镇,展现出独特的“吴越”文化底蕴。在展区,通过丰富的非遗项目,游客可以欣赏农民画文创衍生品、“枫泾四宝”等特色内容,并免费品尝状元糕等地方特产。
栟茶古镇历史底蕴深厚,骆宾王、范仲淹、文天祥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古镇街巷融入了“琴、棋、书、画、诗、酒、禅、茶”等文化元素,赋予传统以新意。该展台以“一眼千年,烟火栟茶”为主题,现场展示了长嘴壶表演与木雕技艺,传递出古镇独特的生活魅力。
盐官古城·潮乐之城位于浙江嘉兴海宁,是一个以钱塘江观潮与音乐文化为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其展台围绕“潮城海宁 四季等你”主题,展示了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等非遗技艺,参观者还能品尝象征团圆的传统美食“宴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