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体量文旅小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一功能的叠加,而是通过教育、产业、文化、社群的有机融合,创造一种可以长期维系的人群结构与生活方式。
文|王雅迪
ID | BMR2004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冬奥小城崇礼旅游人次去重后达到约41万人。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游客量创历史新高。可以看到,这个成名于冰雪的崇礼小镇经过三年发展,已成功转型为四季皆宜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这几年,崇礼通过拓展冬奥场馆功能、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实现从“一季热”到“四季火”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崇礼奥林匹克公园运营收入较2023年增长61%,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作为崇礼会客厅的太子城国际文旅小镇(以下简称“太子城”)也通过文体、展览、社群活动,搭建了“春有会展,夏有避暑,秋有研学,冬有冰雪”的四季运营格局。
中信建设承担了崇礼太子城的冬奥保障工程建设任务,并在冬奥后持续参与项目运营。近日,中信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杨蔚鹰在接受《商学院》采访时表示,崇礼自冬奥后,户外运动特别是滑雪运动已经成为主要的IP名片,逐渐形成了夏季避暑和户外运动、冬季滑雪的明显特征。但是,市场仍然面临挑战,如何实现全季运营、提高客单价、满足不同客户群需求并做好分层运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崇礼会客厅”:从奥运光环中走出的太子城小镇
太子城成功地从一座“为冬奥而生的赛场配套”,转型为一个“因四季而兴的活力中心”,全力开拓全季旅游新场景。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核心接待区与交通枢纽,太子城以高铁网络、酒店群、商业街、国际会议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奠定了其在后冬奥时代作为“崇礼会客厅”的地位。它不仅是崇礼对接世界级流量的门户,更是其产业升级、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支点。
杨蔚鹰介绍道,太子城国际文旅小镇定位为“全时全季全家国际一流体育文旅度假目的地”,意在突破传统“体育+旅游”的单一维度,更强调“会展经济+亲子度假+体育经济+避暑康养”的四季运营复合型发展逻辑,核心是让小镇从“季节性滑雪配套”升级为“全年可体验的生活目的地”。
今年夏天,太子城迎来了首届儿童戏剧节。7月11日至8月16日,《诗仙》《小小世界》《牛顿与白雪公主》等6个剧目在太子城冰雪会堂上演。据悉,此次儿童戏剧节共吸引了3万多名游客。
与之配合的是太子城云湖乐园的升级,新增了坦克体验、枪林弹雨、环湖火车、惊险漂流等十余种奇趣项目。同时,打造了云湖露营节,与崇礼洲际酒店形成协同效应,设计了专属露台烧烤吧,吸引了约2万多名游客到此消费。
杨蔚鹰表示:“从愿景与现实的契合度来看,初期‘四季均衡运营’的核心目标正逐步实现。寒暑假亲子度假客群形成稳定流量基础,经过一年多运营,会展与商务客群占比持续提升,已成为支撑淡季运营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游客对夏季活动、文化体验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这促使我们加速文化IP引入与夏季业态迭代,比原计划提前半年落地了云湖乐园升级、儿童戏剧节等项目。”
太子城成功地从一座“为冬奥而生的赛场配套”,转型为一个“因四季而兴的活力中心”,全力开拓全季旅游新场景。例如,春可举办山地音乐节、户外徒步;夏可发展露营、山地自行车与越野跑;秋可打造摄影观光与康养度假产品。通过引入常态化、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展览、音乐节及品牌发布会,使其成为京津冀地区短途微度假的目的地。
此外,太子城强化“产业融合”与“区域联动”,凭借其完善的会展设施,积极承接高端商务会议、行业峰会,发展“会展经济”。同时,将太子城置于更大的区域旅游版图中,与周边的草原天路、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串联,设计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从而将太子城的冬奥光环,辐射并赋能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02
冬奥遗产: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与产业支持
对于已经因冬奥会而声名鹊起的崇礼太子城小镇而言,如何在“赛事红利”退潮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运营者面前的关键命题。
在后冬奥时代,太子城乃至整个崇礼能否真正脱颖而出,面临着与周边乃至全国同类度假区“千篇一律”的横向竞争。
崇礼地区本身聚集了多家大型滑雪场,尽管太子城有冬奥光环,但其核心冬季运动产品——滑雪,极易陷入与周边对手在雪道质量、缆车效率、雪具服务上的同质化竞争。太子城若不能超越“滑雪场”的单一标签,将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而非必选的目的地。
杨蔚鹰坦言,文旅小镇要突破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打破同质化体验,在于它不仅提供物理娱乐空间,更要创造“精神生活”。崇礼是户外天堂,无论是马拉松、滑雪,还是社群活动,吸引的并非单纯的游客,而是一群愿意反复返回、长期驻留的追求健康新生活的群体。
因此,在她看来,崇礼小镇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体育和社群的持续运营,建立稳定的人群和消费基础。冬奥遗产带来的硬件设施与国际知名度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转化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与产业支持,就难以避免陷入“旺季繁荣、淡季冷清”的困境。设施上要进一步完善源于自然、亲近自然的户外空间和舒适独特的新业态室内设施,让不同运动爱好群体有可以社交和流连的栖息地。
不仅如此,崇礼太子城若要实现四季可持续运营,必须走出“只靠冰雪”的局限。
崇礼处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顺地势在这里抬升,与盛行西风带上的大气环流交汇,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和“小环境”。全区森林覆盖率67%,赛事核心区超过80%,年均降水量465.2毫米,赛事核心区达600毫米以上,凉爽气候的天然优势为崇礼夏季活动的拓展提供了契机。
截至9月,崇礼今年已举办赛事活动624项,吸引了大批户外运动爱好者参赛。其中,“崇礼168”超级越野赛、斯巴达勇士赛崇礼站已成为有相当知名度的夏季户外品牌赛事,参赛选手绝大多数来自省外乃至国外。
今年“崇礼168”越野跑赛事期间,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000名选手来到崇礼参赛,其中国际选手近300名,外地选手占比高达93.5%。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7.04万人次,同比增长77%;旅游总花费1.68亿元,同比增长93%。
此外,今年夏天,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如意水上乐园正式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高空漂流、高空自行车、动物游船等旅游项目。在今夏开放的崇礼自行车极限运动公园,则拥有满足奥运标准的小轮车泥地竞速赛道和小轮车自由式场地、滑板场地、自行车攀爬场地等,成为极限自行车爱好者“新宠”。
杨蔚鹰认为:“对于已经因冬奥会而声名鹊起的崇礼太子城小镇而言,如何在赛事红利退潮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运营者面前的关键命题。而我们的破题思路是结合产教融合与四季运营理念,为太子城的未来提出战略思路。”
03
区域品牌:构建文化符号与可持续发展
仅有硬件与功能还不够,小镇必须建立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认同。
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符号能够凝聚区域品牌价值,吸引人们不仅为滑雪而来,更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认同而至,这能有效驱动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消费升级,避免“赛后人走茶凉”的困境。
在后冬奥时代,崇礼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赛时短暂的全球关注,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能。构建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它能够为崇礼塑造超越单纯冰雪运动、可识别、可传播的身份名片。
正如杨蔚鹰所言,仅有硬件与功能还不够,小镇必须建立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认同。太子城也应基于奥运精神与冰雪文化,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例如,可以打造“冰雪艺术节”“奥运遗产研学营”“青年才俊运动营”,引入艺术家驻留计划,举办国际青年论坛,让小镇成为青年、创意、体育与文化交融的舞台。通过持续的文化事件,小镇不仅是度假地,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的承载体。
以首届儿童戏剧节为例,其不仅为太子城增添了新的文化活动,更从情感与精神层面强化了小镇的文化符号价值。从冬奥遗产的活化利用,到情感与精神的深度联结,再到产业生态的协同升级,太子城首届儿童戏剧节以“儿童为核心、戏剧为载体”,成功将“童趣化文化符号” 植入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文旅小镇的文化建设不是“打造表面景观”,而是“构建有温度的情感与精神家园”。当儿童在这里收获快乐与成长,家长在这里找到共鸣与感动,小镇的文化符号才能真正“活”起来,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替代的精神目的地。
04
打破世纪难题:应对“空心化”挑战
没有常住人口、缺乏刚性消费、运营成本高,往往导致商业和文旅设施难以持续。
如今,尽管太子城在努力打造更多的旅游场景,但崇礼依旧面临几乎所有奥运城市在后奥运时代必须面对的“世纪难题”——“空心化”挑战。
在后冬奥时代,崇礼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核心挑战,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季节性依赖、生态承载压力与运营成本高企、社会文化的融合与品牌深度不足,如何让冬奥遗产真正融入社区,避免“飞地经济”,打造出超越滑雪、具有持久吸引力的独特文化身份,是更深层次的难题。要实现突破,崇礼必须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转型。
一方面,冬奥场馆和基础设施标准高、规模大、维护成本惊人。赛后,如果无法找到持续的顶级赛事或大众化使用场景,这些标志性建筑就会成为“沉睡的巨人”。另一方面,冬奥期间,城市因筹备和举办赛事会涌入大量建设者、服务人员和临时居民。赛事结束后,相关的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导致人口外流。原先为高峰客流建造的酒店、公寓和商业区可能大量空置,导致社区失去持续的生活气息和活力,从一座沸腾的临时都市变回寂静小城。
杨蔚鹰坦言,崇礼特别是太子城区域运营有几个痛点:一是没有常住人口,缺乏在地经济的铺底和烟火气;二是专业劳动力人口不足并且成本较高,特别是寒暑假急需补充高素质各类专业服务人员,比较困难;三是除滑雪外的体育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非雪季的运动IP不清晰,缺乏唯一性和独特性;四是人均消费单价偏低,导致进一步恶性竞争,拉低服务标准。
没有常住人口、缺乏刚性消费、运营成本高,往往导致商业和文旅设施难以持续。解决这个问题以往可以通过房地产销售吸引新人口的方式,但现在的情况比较难以实现。
实现大体量文旅小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一功能的叠加,而是通过教育、产业、文化、社群的有机融合,创造一种可以长期维系的人群结构与生活方式。
杨蔚鹰认为,崇礼太子城若能以职业学院为基础,推动产教融合,形成稳定人口与产业闭环,再通过四季运营与文化赋能,打造“教育+冰雪+度假+会展”的复合生态,就能够突破传统文旅小镇“短期繁荣”的局限,走向真正的长期价值与国际化品牌之路。
杨蔚鹰表示,太子城的战略是文旅+产教融合,引入匹配的专业技术学院提供“稳定的人口基数+产业链人才供给+教育研学文化赋能+新质产业导入”,从而把高成本、低消费的小镇变成有人气、有产业、有文化内涵的可持续运营空间。不仅教职群体不仅可以带动基础消费,形成消费层次,而且可以与文旅产业形成产业链联动,通过专业设置与酒店管理、康养服务、冰雪运动、电商网红等方向对接,培养储备人才,实现实训和就业闭环。
以职业学院的落地为例,其正是破解“空心化”的有效路径。学院不仅能带来稳定的学生、教师群体,形成消费底盘;更能通过专业设置与小镇产业深度捆绑,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例如,学院可开设酒店管理、会展服务、冰雪运动、康养休闲、数字文旅等专业,学生既是小镇的居民和消费者,又是文旅业态的人才与服务者。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模式,学院与小镇滑雪场、酒店、会展中心形成紧密互动,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又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通道。
近年来,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正在经历从“房地产驱动”到“文化赋能”的转型,逐渐进入一个更强调产业逻辑与持续运营的新阶段,不仅需要建设符合客群需求的硬件设施,更需要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共同体。(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商学院11月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