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立冬十余天,京津冀的气温仍徘徊在零上15度左右,我和老伴沐浴着初冬的暖阳,乘坐一个多小时的高铁从北京丰台出发,前往河北正定古城,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北方三雄镇”之称,“九楼四塔八大寺”的美誉,道尽了古建筑群的辉煌与厚重。更让人感念的是,这里有公开资料记载: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了3年多,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他深情地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任职期间,习总书记十分关心县域文化建设,为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发展烙印。他珍视古老文脉,千方百计保护古寺、古碑、古树、古城墙,强调“我们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他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战略,克服重重困难建造荣国府,开创了中国旅游业的“正定模式”,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我们的第一站直奔隆兴寺,这座被誉为“京外名刹之首”的古寺果然名不虚传。寺内珍宝云集,既有被赞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塑像,眉眼含情、温婉灵动,又有气势恢宏的古代铜铸千手观音像,还有乾隆御碑亭,碑阴镌刻乾隆御制诗《辛丑三月正定隆兴寺三叠旧作韵》,碑刻与亭阁相映,尽显古寺庄严与底蕴。不巧的是千手观音像正在修缮,未能见其真容,略有遗憾,但丝毫不减我们探访的兴致。
走出隆兴寺,饥肠辘辘的我们循着香气寻觅美食。正定古城不仅历史文化韵味十足,地方美食文化也别具特色。我们选了一家临街的老字号小店,刚入座就被满室的肉香所吸引。热切丸子是现做现吃,刚出锅的丸子裹着薄薄的淀粉衣,外皮微脆内里软嫩,咬开时肉汁瞬间迸发,鲜咸中带着一丝回甘;老伴又点了一道颇具特色的崩肝,切成丝条的猪肝经过爆炒,口感脆嫩、酱香浓郁不腻,喝上一口啤酒堪称绝配;主食我们选了皮薄馅大的烧麦——褶子整齐如花边,咬上一口,内馅肥瘦相间,鲜美的汤汁拌着葱姜的美味,香而不腻,口感实属不错。
我们还好奇地点了一碗当地特色饸饹面,据这家店老板介绍:“民间流传,清朝年间这道主食叫‘河漏’,后被康熙改为‘饸饹’,也是他最喜爱的一道美食。”实际就是用荞麦面制作而成、形状与面条一模一样,浇上用肉丁、黄花菜、木耳熬制的卤子,吃上一口满口生津。我们在此虽然仅是一顿小吃,但每一样都鲜香地道,满是烟火气,既抚慰了味蕾,也让我们感受到古城生活的鲜活滋味。
第二站是荣国府,这座因“旅游兴县”战略而生的园林,正是经典《红楼梦》的拍摄地。府外大门口的“一梦入红楼”标志景观前,游人争相拍照,我和老伴也不例外,变换着各种姿势,定格了“梦入红楼”的美好瞬间。
走进府内,建筑完美复刻了明清官宅的“顶级配置”:贾母院的雍容华贵、凤姐院的精巧别致,每一处场景都还原度极高。漫步其间,朱红廊柱、青瓦飞檐相映成趣,耳畔仿佛能听见红楼儿女的笑语欢声,沉浸式感受着贾府日常的烟火气与古典园林的精巧雅致,宛如穿越进了那场繁华旧梦。
行程的最后,我们登上了正定南门城墙。两层城楼搭配内城、瓮城、月城三道城垣,城墙上的观景台、瞭望孔与城外静静流淌的护城河,无不印证着正定昔日军事重镇的重要地位。此刻,我恍然想起,“瓮中捉鳖”的典故正源于此。夜幕悄然降临,登楼远眺,脚下是万家灯火与霓虹闪烁,古城的历史厚重与现代的鲜活气息在此碰撞交融,晚风拂面,惬意满心。
在古城奔波了大半天,终因年龄不饶人,身体早已被疲惫裹挟。街头热闹的夜演、小吃街飘来的烟火香气,纵然心向往之,也只能暂且割舍,匆匆返回宾馆休整。
此次正定之行,实属不虚此行。我想用“邂逅千年正定古今风华”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因为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古建筑的静美、历史的沉淀与生活的烟火——每一步都踏在岁月的痕迹上,每一眼都能遇见古今交织的风华,每一口都尝到地道纯粹的鲜香。
老友们,若有闲暇,不妨也来亲身感受这份独特魅力:让古城的韵味涤荡心灵,让地道的美食抚慰味蕾,更能在一砖一瓦间,读懂千年文脉的传承与新时代的发展力量,留下一段难忘的旅行记忆。
特约通讯员:范云阁 编辑:刘文文 审核:乔慧琳 统筹:李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