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蜀河是一个滨江跨河的古老小镇,隐于旬阳市太极城东50余公里的江山褶皱间。
蜀河北倚秦岭山脉,南傍巴山蜀水,清瘦的“溪流”在镇口汇入汉江;这里曾为古蜀国所在地,汉代置县,明朝商贸开始兴盛,清中后期以汉江黄金水道码头地繁荣。
蜀河古镇据陕、鄂、川三地物流交汇中转集散口,各地商贾云集逐渐形成势力,遂修建了一些“帮派”会馆,凝聚各自资源的同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比较大会馆,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江西帮万寿宫、武帮武昌馆、船帮杨泗庙和本地帮火神庙等,现存清代黄州馆最为著名,全镇拥有古迹102处。
民国年间,蜀河已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不仅有“小汉口”和“汉江小都会”等美誉,其繁华拥挤的井形巷道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状况。
蜀河二字,因蜀王葬埋于此而来。近代商业文明催生古镇生发,有“八大字号”和“六十九家商铺”之说。嘉庆年间,曾任旬阳知县的严如煜编《三省边防备览》,始称蜀河“商贾云集”,为“汉江小都会”。
民国末年,军队多在蜀河设兵站,再加上苛捐杂税,导致商业凋敝;不少大商户外迁避乱,仅遗青砖黑瓦的气派建筑,还有夹杂其间的低矮民居,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现存黄州馆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面向蜀河,可俯瞰幽深老街;整个会馆依山傍水,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从黄州馆门楼拾级而上,拜殿对面的乐楼也是高台建筑,为重檐楼阁,歇山式屋顶。楼上有金匾“鸣盛楼”三个大字,据说是武昌某一状元手迹。
位于蜀河渡口上崖的杨泗庙,因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得名。杨泗庙是“船帮”乞求神佑之地,庙内现存戏楼“明德楼”,每年六月初六,都要举办庙会唱大戏。
因为曾经的汉江航运,缘于过往的码头繁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蜀河镇为陕西仅有的四个建制镇之一。近年这块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古镇打卡包括特色菜肴都热闹。
我跟创赟兄慕名包车而来,大清早走在幽静的前街上,两侧木板门窗的老铺面散发着古朴气息;其后街蜿蜒曲折于山坡高处,从杨泗庙过黄州馆,连接了一系列远去的故事。
蜀河古镇的外街,就是一条繁忙的国道,进来经过蜀河口,汉江裹挟着河水向东而去。古镇三条主街以上城门和下城门之类的小巷连通,数不清的石板台阶可苦了我这个膝关节脆弱者。
蜀河古镇得名的这条秦岭南坡小河,古称洧溪,发源于湖北郧西县胡家岩,流经郧西县和陕西旬阳市境,汇入汉江后再次进入湖北,于汉口变成了长江的一份子。
到蜀河古镇走一趟,加深了对旬阳甚至汉江流域的理解。如果能在这里住一段,也许会写一篇旧时代风花雪月的小说。
2025年11月17日晨于西安•家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