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踏上了前往襄汾丁村的路。此一行,不为探幽,不为揽胜,只为赴一场与古老岁月的约定,去触摸汉民族绵延不绝的根脉。
车停村口,丁村静卧于冬日暖阳之下。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落默然伫立,仿佛每一道砖缝都在吐纳着数百年的呼吸。
此行的幸运,在于得见陶富海老先生。在那座明万历二十四年落成的老宅里,九十二岁的长者清癯硬朗,目光澄澈如丁村的天空。他坐在洒满阳光的庭院中,自身便成了古村历史的一部分——正是他,在岁月风沙里,亲手为丁村拂去尘埃。
在他的指引下,我读懂了丁村四合院的独特语言。这里的向阳正房不住人,只用作敬祖敬神。从老人家出来,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两旁院落按“坎宅巽门”的古老智慧规整布局。我的目光越过飞檐斗拱,落在门楣匾额那些沉淀了时光的训诫上。
“耕读传家”四个浑厚的字迹,历经风雨洗礼,依然清晰如初。这简单的四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丁村数百年的精神世界。细看下去,“敦伦”“履中”高悬门楣,“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刻于门侧。这些文字与建筑浑然一体,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族代代相承的生存智慧——在土地上扎根,在诗书中修身。
原来,这规整的四合院不仅是生活的容器,更是“耕读”理想的立体呈现。明代建筑低矮平缓,装饰简洁;清代则房高院小,后厅起楼,雕刻繁复精美。木雕、砖雕、石雕遍布其间,花鸟虫鱼、神话故事、瑞兽祥禽,无一不是匠心的流淌。
行走其间,四水归堂的排水,高墙窄巷的布局,既顺应北方气候,又深得农耕智慧的精髓。这些建筑如会说话的长者,处处讲述着重视教化的儒学传统。几乎每个门额都有题刻:敦厚、积厚、坦荡、司牧、敦睦、居之安……如一位位不离不弃的师长,引导着族人“勤稼穑,敦仁义,尚节俭,知廉耻”。
我对“居之安”别有深情——老家四合院的二门上正是这三个字。爸爸曾经告诉过我,它出自《孟子》,不仅是安居之所的祝愿,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如今老宅题额虽已不在,但它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已融入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文化基因。
步入丁村民俗博物馆,门楣上镌刻“圣旨”的匾额赫然入目。木色苍古,“圣旨”二字笔力沉雄,历经风雨剥蚀,依旧透着凛然威严。陶老轻声解说,这是丁村先祖荣耀的见证。我忽然领悟:这份来自庙堂的至高荣光,其根基正深深扎在“耕读传家”的沃土里。由耕而富足,因读而明理,方能修身齐家,终得光耀门楣。
馆内七座院落,号称七大院。从临街拱门走进,高墙夹道成一线天,内里两进三进的四合院相连,棋盘式布局将大家族紧密维系。这里的陈列将往昔生活推到眼前:从犁、耙、耧等农具,到嫁衣、首饰、虎头帽等日常,每件蒙着时光包浆的器物都在诉说着过往。那锈迹斑斑的锄头还带着泥土的气息,织机的梭子还残留着指尖的温度。
民俗展区里,婚丧嫁娶的仪式庄重而虔诚。彩绘描金的花轿仍可见当年喜庆,肃穆的丧葬仪仗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这一红一白,恰如人生长河的两岸。
当然,还有那些民间巧艺:剪纸、皮影、面塑,这些出自村妇野老之手的作品,蕴藏着最本真的生命力。一张红纸展开便是龙凤呈祥;一方白幕演绎千古兴亡;一团面在指间顷刻化作瑞兽蟠桃。这哪里只是技艺?分明是百姓对生活最炽热的礼赞。
漫步村中,一个念头渐渐清晰:此处文化如此厚重,何以游人寥寥?继而释然:这世间万物,热闹有热闹的鲜活,清静有清静的深意。丁村的这些珍宝,能安静地传承下去,被几个真心人读懂,或许比什么都要紧。当然,我们也期盼更多年轻人来聆听这些老物件讲述的故事。
陶老说,这是第一个以汉民族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博物馆。闻言,我顿感肩头一沉——我们常说的“民族风”,目光多及于边陲异彩,而对身处其中的汉民族民俗之海,反倒视而不见了。
走出博物馆,再望这方院落。冬日暖阳里,它更显沉静从容,不再令人望而生畏,倒像一位慈祥老者,见证了荣耀,看惯了平凡,最终将一切风云都沉淀为可亲的日常。
丁村的珍贵,不仅在于这些精美的建筑,更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这里是“丁村遗址”的所在地,195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石器和动物化石,将此地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十万年前,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研究的空白。如今,“丁村民居”和“丁村遗址”两个国保单位,共同书写着“一村两国宝”的传奇。
此行虽短,那些精美的雕饰、朴拙的农具、鲜活的民俗,却已深印心田。然而步出村口,回望这片沉睡的瑰宝,更深的情思蓦然涌起。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当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已是人声鼎沸之时,丁村的这份清寂令人欣慰,更引人深思。它不应只是学者笔下的标本,更应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回自己的声音。
这份“静”,是丁村的底蕴,却不该是它唯一的命运。我们需要一场静水深流式的唤醒——不是效仿他处的喧闹,而是要为这十万年的根脉、数百年的宅院,找到与当代对话的方式。让“丁村遗址”的远古篝火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年轻人心中重燃;让“丁村民居”的四合院里,不仅有往昔的回响,也有非遗工坊的巧思、研学团队的探讨。
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让文化自己讲故事,让村民在守护中获得尊严与收益,让来访者在触摸历史时照见自身。这,正是时代赋予丁村的命题——不是要打破这片宁静,而是要让这宁静拥有更磅礴的、穿透岁月的力量,让这本用青砖灰瓦写就的华夏家书,被更多懂得倾听的耳朵与愿意凝视的眼睛,郑重地翻开!(掌上微襄汾 韩亚丽)
[编辑:席亚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