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荆州,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地方不一般——楚文化的核心区域,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博物馆里藏着战国丝绸、虎座鸟架鼓等国宝级文物。按说有这么厚的文化家底,文旅本该做得风生水起,可实际逛下来会发现,大多时候还是“看墙、看展、听讲解”的老套路,游客常说“知道这地方有故事,可玩起来没太大感觉”,说白了就是“有说头、缺看头,有历史、缺体验”。
现在全国古城文旅竞争早就白热化了。西安大唐不夜城靠一场“不倒翁小姐姐”的表演火遍全网,白天看唐装巡游,晚上看灯光秀,游客能沉浸式逛上一整天;河南·戏剧幻城更夸张,几十场剧目循环演,从白天到深夜,游客能跟着剧情感受中原文化,来了就不想走。这些地方的成功,有人说是靠巨额投资堆出来的,也有人说是靠顶流策划团队炒起来的,但往深了看,核心是抓住了“演艺经济”和“夜间经济”的精髓——把历史文化变成能看、能玩、能参与的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荆州能不能复制这些成功案例?难。大唐不夜城背靠西安的省会资源,人流量和消费能力本身就强;河南背后有专业的文旅运营团队,对剧目打磨、场景营造有成熟经验。荆州作为地级市,不管是资金还是人才,都没法和这些地方直接对标,硬抄模式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落得个“开幕式热闹几天,之后门可罗雀”的尴尬。
其实荆州的出路,不在“复制”而在“差异化”,关键是把“楚文化”这个独有的宝贝,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盘活”。
首先得抓“内容为王”。楚文化里有太多能做文章的点了:屈原的《离骚》能不能做成沉浸式音乐剧?让游客跟着演员穿越到战国,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楚国乐舞里的编钟、鼓舞能不能搬上街头?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让游客能跟着学、跟着跳,亲身体验“钟鸣鼎食”的楚式生活;甚至楚人的服饰、礼仪,都能变成互动项目,比如让游客穿楚服、学楚礼,拍一组能发朋友圈的照片,这样才能让文化“活”在当下。
然后要造“网红场景”。不能只盯着古城墙打转,得围绕楚文化拓展更多消费场景。比如搞个“楚式夜间市集”,不只是卖小吃,而是把荆楚美食和文化结合——吃着公安锅盔,看旁边演楚国历史故事片段;喝着米露,听摊主讲楚国的饮食故事。还可以把剧本杀和文物探秘结合,在博物馆或者古城里设剧情,让游客化身“楚地探险家”,跟着线索找“宝藏”,既玩了游戏,又了解了历史。这些场景不用搞得多宏大,关键是有特色、能打卡,让游客愿意来、愿意传。
但最核心的挑战,从来不是创意,而是“运营人才”和“市场化机制”。以前荆州不少文旅项目靠政府主导,办活动、搞宣传很积极,但后续运营跟不上——表演团队不专业,服务体验差,商户管理混乱,最后慢慢没人来。要改变这种情况,得打破“政府包办”的模式,引入专业的市场化运营团队,让懂文旅、懂商业的人来操盘。比如和有成功经验的文旅公司合作,或者吸引荆州籍的文旅人才回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去试错。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只靠一时的政策扶持,而是让项目能自己“造血”,靠优质的体验吸引回头客。
现在都在说“人文经济学”,意思是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价值,靠的不是简单的开发,而是精准的运营和创新的思维。对荆州来说,楚文化是最大的底气,但不能躺在历史上吃老本。西安、洛阳的成功,本质上是用商业智慧激活了文化,用敢于试错的勇气突破了传统。荆州要想不被时代“文旅”抛下,就得放下“古城包袱”,多想想年轻人喜欢什么,多琢磨市场需要什么,把楚文化的“魂”,装进现代文旅的“壳”里。
毕竟,游客来荆州,不是为了看一堆“老物件”,而是想感受一段“活历史”。当楚文化真正能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玩得嗨,荆州古城才能在文旅热潮里站稳脚跟,成为真正的“楚文化体验之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