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平行会议——中外文旅交流互鉴大会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现场
沙龙对话环节,成都大学教授谭平作交流发言,向与会代表分享以锦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实践,展现新都文化赋能文商旅体融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路径。
新都,“古蜀三都”之一,拥有近2800年建城史,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大学教授谭平(右三)从锦门切入,分享 新都文商旅体融合新故事
谭平表示,成都平原自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缫丝。新都锦门——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悠久,文献与考古资料丰富。早在西汉时期,蜀锦从这里出发,沿川西平原一路向西向南,构建起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纽带。
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集四川丝绸博物馆、丝路起点纪念广场、丝绸文化公园等为一体的蜀锦蜀绣产业传承发展核心基地。引入蜀锦、蜀绣、成都漆艺等百余个非遗项目,入驻200余名非遗传承人,带动丝绸产品出口欧美、南亚等地区,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
锦门风光
谭平认为,在传承创新方面,锦门推动非遗活化利用的经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弘扬丝绸文明和丝路文化,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唤醒传统文化活力,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实践场景有机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打造“丝绸文化+产业”生态,构建以非遗为导向的传播价值体系。
此前一天,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主论坛在成都拉开序幕。据悉,本次大会采用“1+8+11”活动体系,配套活动“四川行”组织外宾深入成都、绵阳、雅安等地参访。
11月20日,来自肯尼亚、拉脱维亚、土耳其等十余国的驻华使节和外宾到访南丝绸之路起点——锦门,通过沉浸式体验蜀锦蜀绣等非遗项目,开启了以熊猫为媒的文明对话,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注入新活力。
记者 | 赖涛 王玉萍
排版 | 王玉萍
编辑 | 张晓迪
审核 | 李玲娟 汤海 黄浩 张璐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