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社会,其表现就是浮躁,什么都讲赶超。一播种就想收获,一投资就想分红,一读书就想考试全班第一名。可这样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一株苗苗要长成大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个过程,需要无数春夏秋冬。
这就需要提常一种精神来对抗现实:慢慢吃,总会饱的;慢慢走,总会到的。我每每被西藏那些虔诚的宗教徒感动。他们磕长头,不远千里,到布达拉宫朝圣。两年、三年,风餐露宿,不乘车,不奔跑,慢慢来,就为了心中那个神圣的信仰。
清朝有个读书人,名字叫周容。有一次,他要进城去。让小童把他的书收拾好,捆起来,背在身上,随他一块去。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从乡下到城里要过脚走,一步一步,挺费力的。眼看太阳偏西,主仆二人来到渡口。坐上船,周容问船家:“我们赶过去,城门会不会关闭?”城门是关隘,防御工事,天晚了,要关起来,防盗匪,保平安。
船家看了看背书的小童,回答周容:“你走得快,到时候城门就关了;走得慢,城门还开着。”周容听了,很不理解。走得快,城门反倒关了,走得慢,城门开着,这是什么意思?
晚风吹,夕阳西下,他们过了渡口,匆匆忙忙向城里赶去。不想,出事了,由于走得急,小童摔了一跤,背着的书散落一地。只得停下,一本一本收拾,捡起书,再一次捆扎,再一次上路。这个过程,耽搁了许多时间。这时候,周容忽然明白了船家的话。有些事情,快了并非好事,慢了也并非坏事。
刘震云是著名小说家,他的书我读过一点。据说,他有个舅舅,擅长做木活,是大师傅。造一张车,要比别的木匠多花时间。别人十天造好,他多要三二天才能造出来。指导思想是,宁肯慢些,但要好些,三天削只板凳脚,慢工出细活。刘震云向他舅舅学习,别人一年写本小说,他是三五年写本小说。慢慢来,精雕细琢,“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他舅舅批评过他,说:“你这个人,依仗着聪明,什么都想做,最后做不成事情。”刘震云问舅舅:“那要怎么办?”舅舅告诉他,像自己一样,选择一个行业,十年八年一辈子,慢慢来,不着急,坚持不懈做下去,就会做出名堂来了。结果刘震云选择写作,不停地写,最后把自己写到名家行列里去。
我们小时候,不像今天富裕,吃穿不愁,饿肚皮是常有的事情。端午节后,许多人家闹粮荒,瓮里没了米,缸里没了面。这个时候,给队长请了假,担着箩筐,到东山村寨借洋芋,挑回来度荒月。
队里有个叫王毛的人,队上的仓管员。人长得身高,但力不壮。有四个姑娘,两个儿子,一家八口人吃饭。特别的是,王毛走路,要用一只手提着裤腰带,怕滑脱下来,走光。所以,行路总是慢悠悠的,好像怕把蚂蚁踩死掉。日子难熬啊,他也加入到借粮队伍里去。
借一担洋芋挑着,四五十千克重。步步走的山坡路,坑坑洼洼,一个坎接着一个砍。年轻人肩膀上担着借来的洋芋,健步如飞,一下就走到王毛前面去,把王毛抛下一截路。王毛不管这个,你走你的快,我走我的慢,只顾步子朝前。
你以为是年轻人最先到家,错了,是王毛最先回来。原因在哪里?王毛慢慢走,但不停息,比拼的是耐力。年轻人走得快,体力消耗大,走一段路要停下来休息,结果落在王毛后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