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梅园新村34号的那扇门,便跨过了时间的门槛。门外,是南京城固有的喧嚣与匆忙;门内,时间以一种沉静而温润的流速缓缓展开。作为“宁扬e心”网络人士红色基地行的一员,来到了此行第二站——小红梅党建阵地。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宏大叙事与庄严肃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将崇高信仰悄然编织进日常生活的、带着烟火气的诗意。
引我前来的,是那闻名已久的“红梅十二景”。它们并非壮丽山河,而是散落在300平方米空间里的精巧构思。一扇窗的剪影,一隅绿植的摆放,一幅手绘画的寓意,都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化作了可视、可感、可触碰的景致。这是一种“小微浸润”的力量,它不追求瞬间的震撼,而是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你不经意的漫步与凝视间,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信仰不是悬挂在高处的教条,而是流淌在空间每个角落的空气,呼吸之间,已然入心。
在“信仰生活空间”,最打动我的,是那份“精神主动”的提振。一排排书架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科经典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典籍比邻而居。这并非简单的陈列,而是一种深刻的对话。它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来都是一体两面。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典籍,或是一册崭新的理论读本,指尖仿佛能感受到思想的温度。隔壁空间里,正播放着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熟悉的画面与旋律,瞬间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唤醒。那不是怀旧,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缅怀与传承,让我们在光影交错中,与前辈的奋斗和梦想隔空击掌。
如果说室内的空间是思想的静修所,那么“红梅巷语”学习线路,则是一场在历史现场展开的“行旅悟道”。十条精心设计的线路,如同十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引领着我们——尤其是青年人。走出书斋,踏入梅园新村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街巷。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抚摸着斑驳的墙砖,讲师口中的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脚下这片土地曾经跳动过的脉搏。我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大道。这种“在场”的学习,让理论变得有温度,让历史变得可亲近,真正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而整个参观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惊喜与温暖的,是那个名为“灶角湾”的角落。这里还原了朴素的生活场景,甚至飘散着些许饭菜的烟火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八个字在这里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踏实、自足的生活底气。它巧妙地连接了革命的艰苦奋斗与当下的美好生活,告诉我们,崇高的信仰,最终要落脚于热气腾腾的生活本身。这缕烟火气,是小红梅最独特的气质,它让信仰接了地气,让理想变得可亲可近。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接待3000多批次党团组织,举办2000余场红色文化活动,服务60000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红炉薪火”的坚持与传递。正如那傲雪绽放的红梅,它或许没有参天大树的伟岸,却以独有的暗香与风骨,在百花丛中笑出一片灿烂的春天。
离开小红梅时,再次回望那扇门,我深深感到,这里完美地诠释了它的核心理念——“信仰即生活”。它成功地将宏大的主题化解为微观的体验,将历史的重量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感谢“宁扬e心”活动,让我发现了这座精神的富矿。对于每一位寻求精神滋养的都市人而言,小红梅党建阵地,都是一个值得你停下匆忙脚步,来此品味信仰与生活如何美妙交融的诗意空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