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台州府城墙转到看灵江的水,在渐暗未暗的天色中,泛着一种沉静且近乎幽玄的微光。对岸的古城墙和巾山上的双塔,已慢慢隐去白日的模样,化为深浅各异的墨色剪影。此处,正是横卧于这片苍茫暮色中的中津浮桥。

踏上浮桥前,先被桥头一块石碑挡住了路。石碑石质粗糙,上面刻着民国年间的反腐碑文,字迹已有些模糊。指尖轻触那冰冷的刻痕,仿佛触摸到一段不算遥远却已沉默的往事。浮桥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一端连着尘世的规范,另一端则迈向美与传承的梦境。

一脚踩上桥面,脚下便传来一阵轻柔且富有弹性的晃动。这种感觉十分奇特,和任何坚固的石桥或铁桥都不同。五十艘仿宋的渔船当作桥墩,被这千古不变的潮汐之力轻轻推动,发出“伊呀”如梦呓般的摩擦声。整座桥仿佛一条沉睡的巨蟒,正在呼吸。

走到桥中央,停下脚步远望。江风呼呼作响,吹动着衣裳。回头望去,古城已是灯光初亮,那一片暖黄色的灯火,倒映在如墨绸般的水面上,碎成无数流动的金星。浮桥的木制桥面在脚下伸展,两旁栏杆的线条,指向那片人间烟火,而它自身仿佛成了连接古今的通道。

目光落在那些渔船造型的桥墩上,它们厚重的轮廓在波光中起伏。我不禁思索,南宋淳熙八年,那位郡守唐仲友,是否也曾在此处,望着同一轮月亮,监督工匠把木船连接起来?八百多年的潮涨潮落,那智慧的光芒,竟借着这现代重建的样式,在此时与我悄然相通。

忽然间,灯光亮了起来。并非亮如白昼,而是恰到好处地点缀,勾勒出桥的轮廓,名为“灵江梦”。光晕温柔地洒在水面上,与古城墙、巾山塔影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精巧的黄金拍照区。此刻的浮桥,不再仅仅是一座桥,它成了这梦境舞台的中心。

桥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散步的居民,也有拍照的游客。他们的欢声笑语,与这宁静的夜景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这座浮桥,早已超越了最初的通行功能,它承载着乡愁,也展现着新奇,是老临海人记忆的寄托,也是向世界敞开的大门。

走下浮桥,踏上坚实的地面,我忍不住再次回头张望。它静静地卧在那里,灯火辉煌,倒影摇曳,像一个不愿醒来的、关于江南水乡的悠长旧梦。那微微的晃动感,似乎还留在我的脚底,随着脉搏轻轻跳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