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的阳光,掠过斑驳的碉楼顶,铺展在旧骑楼的廊柱之间。空气中,咖啡香与书卷气从旧粮仓改造而成的书店中飘散出来——这里是塘口墟,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很难想象,这片文艺新潮、青年聚集的活力热土,十多年前还是一个仅有9户常住居民的“空心村”。
如今,乘着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塘口墟已蝶变为聚集超2000人的创客社区和网红旅游目的地,更在不久前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走进塘口墟,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莫过于金黄稻田与碉楼间的5座雪白粮仓——它们不再用作储存粮食,而是变身为“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我们不只是卖书,更是在构建一个文化传播的场域。”书店负责人介绍,这里极大保留了粮仓的建筑特色,建成后迅速成为大湾区的新文化地标,除了吸引游客打卡外,本地村民也常来学习“充电”。
得益于开平在文旅方面的持续投入,书店周边的业态日益丰富,也让村子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们纷纷吃上“旅游饭”,有的在塘口旧墟经营煲仔饭,高峰期日营业额可达万元。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塘口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深刻认知与创新利用。作为广东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核心区,塘口镇坐拥514座碉楼和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我们着力激活闲置资源。”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表示。废弃的粮仓、厂房、旧骑楼被一一盘活,改造成书店、民宿、咖啡馆,为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塘口空间”的经营者李继津是这场变革最早的参与者之一。这位90后设计师与合伙人租下旧五金厂、钟表厂和旧邮局,将蛛网密布的老厂房改造为时尚的共享空间。李继津原本只计划待两年,没想到项目越接越多,与塘口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一晃已度过11个年头。
他的坚守产生了磁吸效应,吸引来更多创业青年。咖啡师梁艳芬从澳门返乡,在墟里开了一家咖啡店,她颇具创意地将开平特产腐乳融入拿铁,用现代方式传递本土味道。“新塘口人”黄国洪开了一间民宿,他说:“这里会吸引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们的民宿客源中港澳同胞占65%,回头客超过八成。”
随着人流回归,塘口镇探索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发展路径。今年5月,塘口镇推出“IE公社”,打造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等平台,吸引了106位“新村民”安家。“这里既有碉楼稻田的乡愁,又有高速网络和人才公寓,是理想的创作沃土。”网络文学创作者林宇静道出了许多青年的心声。
与此同时,塘口镇依托五邑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让200余名本地村民成功转型为民宿管家、研学导师,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新模式。
傍晚时分,塘口墟各条小街渐次亮起温暖的橙黄灯火。青创基地里激情四溢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文明实践广场上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沿街商家纷纷敞开大门,将书店、咖啡屋等空间共享出来,让游客和居民免费休憩——昔日的冷清景象,已经成为历史。
据统计,2024年,塘口镇通过“我们的节日”、古风市集等特色活动累计吸引游客15万人次。截至2025年11月,塘口镇民宿、酒店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营业额超1500万元。
(本报记者 唐一歌 吴春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