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特意来济南再看趵突泉。池边的垂柳轻拂水面,汩汩的趵突泉带着千年的温润,在婆娑倒影、光影掠动中腾起细碎的水花。我伫立观澜亭下,听着泉水的吟唱,忽然就想起姥爷抿着酒说的那句“济南府好”,字句间的温馨之意,竟与这泉畔春风这般契合。美丽泉城,既有山水的灵秀,又有人间的烟火,更有文脉的绵长,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刚刚好。
“想当年,济南府那可是咱北方的曲艺重镇!”小时候,每次去姥姥家,酒过三巡,话匣子便哗啦啦地打开了。姥爷最爱讲的就是济南往事,每当提起他在济南府演出的情景,布满皱纹的脸上就泛起红光,枯瘦的手指还不自觉地打着节拍。姥爷是一位出生在天津卫的京韵大鼓艺人,新中国成立前,他一年中总有一两次背着鼓板,辗转于济南的茶社戏院,靠着一副好嗓子养家糊口。
“那时候的济南,对咱们艺人待见得很!”姥爷呷着酒,眼神飘向远方,若有所思,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喧嚣又忙碌的年代。“大观园里的茶社,只要你唱得好,听众就肯捧你。我辛苦个把月挣的钱,够全家嚼用一年。”他说,当年和他同台的,有马三立、刘宝瑞这样的名家,大家在后台互相切磋技艺,下台后一起喝碗豆腐脑,就着油旋聊家常,日子虽清苦,却满是江湖义气。
姥爷总说,济南人骨子里带着豪爽与宽厚。有一次,他在街头演唱,突降大雨,听众纷纷散去,唯有一位老者撑着油纸伞站在雨中,直到他唱完最后一段。事后老者递上一块大洋,说:“后生,唱得好,别辜负了这好嗓子,更别辜负了济南这方宝地。”一块大洋,当时可以买十斤五花肉,二十斤小站稻米。往后多年,姥爷总学着济南话念叨“咱济南人,杠赛来”,那抹暖意,他记了一辈子。
小时候的我,总在姥爷的唱腔中想象济南的模样: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茶社里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泉水在街巷间潺潺流淌,空气中弥漫着煎饼馃子的香气。那时的济南,是姥爷口中的大城市,是艺人的避风港,是流传着无数故事的江湖。
中学语文课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温晴”二字让我对这座城愈发向往。“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先生笔下的济南,没有北方的凛冽,却有江南的温婉,就像母慈天下的百姓保护神泰山老奶奶,呵护着城中的生灵。
阅读刘鹗的《老残游记》,开篇便是济南城,大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致,更是让我心驰神往。文字间的济南,山、水、城融为一体,宛如一幅流动的古人笔下的水墨画。那一刻,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去济南看看。
十六岁那年的夏天,我终于圆了梦。和几位同学一起,背着简单的行囊,坐上绿皮火车,奔赴心中的圣地。当清晨五点的火车缓缓驶入济南站,窗外的风景在晨曦里渐渐变得温婉起来,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却有几分江南的诗意。
我们的第一站,决定要去大明湖。问了一位正在遛弯的老大爷,他大喇喇地说:“闻见臭味儿了吗?闻见了,就顺着这股子臭味,就找到大明湖了。”说完,唱着小曲扬长而去。还真是,找到了味道的源头,也就找到了大明湖。黄黑的湖水,随风飘散着一股股臭气。虽然味道不佳,景色还是很美的。
岸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湖中荷花亭亭玉立,粉白相间。我们租了一艘小船,泛舟湖上,船夫摇着橹,船桨划破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远处的历下亭掩映在绿树丛中,依稀可见“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楹联。
船在靠历下亭前的码头时,意外发生了。同学小胖子把爸爸爱不释手的相机掉进了湖里,立刻便急得不知所措。这时码头上一位戴着红箍的大叔见状,二话不说,撸起裤腿就跳进了湖里。湖水不深,但淤泥很多,大叔在湖里摸索了半天,终于把相机捞了上来。我们感动得连连道谢,要给大叔加钱,却被大叔摆手拒绝:“客气啥!来济南就是客人,这点小事不算啥。再说,天津和济南,自古以来就亲如一家。”大叔黝黑的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济南人的热情厚道。
学习历史的时候,老师非常敬仰铁铉,说“靖难之役”中坚守济南、宁死不屈,最终被朱棣残忍杀害的铁铉有铮铮铁骨。铁公祠,便是济南人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而且铁铉在此后的六百多年来,一直被当作城隍爷恭奉。站在祠前,看云卷云舒,听湖水拍岸,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那一刻,我就觉得,济南的美,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这份忠义风骨。
湖边的李清照纪念堂,是我们此行的必访之地。走入堂内,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庭院中的海棠花开得正盛,让人想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词句。展厅里,李清照的词作挂满了墙壁,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青涩,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再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文人,她把一生的坎坷和遭遇都藏在这些妙不可言的文字里。
当我们急匆匆跑进趵突泉公园,想着看看喷泉的盛景,没想到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池不太清澈的水。原来1986年5月趵突泉突然停喷,管理员告诉大家说,干旱年份泉眼常会暂歇,唯有水位超29米方能复涌。
我们怀着有些失望的心情去登千佛山,没想到收获了意外之喜。在半山腰南坡一个小山坳歇脚时,瞥见不远处一位挎着竹篮的大娘,正费劲地往石阶上挪一捆柴火,额角渗着汗。我们几个小伙伴对视一眼,连忙跑过去搭手,有的抬着柴火末端,有的扶着大娘胳膊,没几下就帮她把柴火搬到了附近的小院门口。
大娘笑得眉眼弯弯,连声道谢,转身进院没多久,就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粗布兜出来,不由分说塞到我们手里:“尝尝!自家院里樱桃树结的,晚熟品种,甜着呢!”一颗颗红得发亮的樱桃滚了出来,饱满得能掐出汁水。这可是我们第一次见樱桃、吃樱桃。打小就知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的谚语,却从没亲口尝过滋味。塞进嘴里一咬,酸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炸开,清爽又解馋,连登山的疲惫都消了大半。
那些美味可口、带着山野气息的红樱桃,不仅成了少年时光里最难忘的酸甜滋味,更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善意的种子。往后几十年,每次想起千佛山,最先涌上心头的不是山景,而是大娘的笑脸和樱桃的甜,还有“予人举手之劳,竟能收获这般温暖”的美好体悟,悄悄开启了我们对善意与生活的美好认知。
十六岁的初见,有惊喜,有意外,更有温暖。济南这座城,用它的山水之美和人情之暖,彻底俘获了我的心,开启了我与它的不解之缘。
后来,我在青岛上学,每次往返家乡,都要在济南下车转转。这座城,就像一位老朋友,无论时隔多久,总能给我带来惊喜。
记得有一次,我特意提前下车,想去看看大明湖的冬天。冬日的大明湖,没有了夏日的繁花似锦,却多了几分静谧与素雅。湖面结了一层薄冰,岸边的垂柳褪去了翠绿的衣裳,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寒风中摇曳。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湖面,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我沿着湖边漫步,来到铁公祠。祠内的蜡梅开得正盛,金黄的花朵在寒风中绽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一位老者正坐在祠前的石凳上,悠然自得地拉着二胡,悠扬的琴声在空气中回荡。我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琴声,看着雪景,心中满是宁静。
时光流转,济南在悄然变化着,但那份独特的韵味却始终未变。曾经臭气熏天的大明湖,变成了一湖清澈碧水;曾经的青石板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曾经的茶社戏院,变成了现代化的商场超市;曾经的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速行驶的动车。
趵突泉的泉水,虽然偶尔也停喷,但是每次恢复之后,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围在观澜亭旁,有人俯身凑近泉边,感受水雾带来的清冽凉意;有人捧着空瓶,小心翼翼接取甘洌的泉水,尝一口满是清甜。那份蕴含在泉水中的温润与生机,从未因短暂停喷而减损分毫,反而让每一次重逢都更显珍贵,也让趵突泉始终牵着人们对泉城济南的惦念。
我喜欢爬千佛山,每次登顶,俯瞰着济南城的日新月异,心中都涌起莫名的感动与向往。看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园绿地随处可见,我愈发渴望能在此扎根,成为这座城的一分子。而最让我动容的是,济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李清照纪念堂、辛弃疾纪念馆、铁公祠等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京韵大鼓、山东快书等传统曲艺依然在街头巷尾传唱。
毕业后,我在济南工作了十年。这座城,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的日子,平淡而充实,温暖而惬意,一切都刚刚好。
济南的清晨,是被泉水唤醒的。推开窗户,便能闻到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泉水的甘甜和花草的芬芳。我喜欢沿着护城河边散步,看晨练的人们打太极、跳广场舞,听他们爽朗的笑声。河边的茶馆里,早已坐满了喝茶聊天的老人,一杯浓茶,一盘花生米,便能聊上大半天。
我会学着济南人的样子,每天清晨去黑虎泉打水。第一次去的时候,我还闹了个笑话。我学着别人的样子,把水桶系在绳子上,想放进泉眼里打水,可刚一松手,水桶就被水流冲跑了。正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旁边一位老大娘笑着帮我把水桶捞了上来:“小伙子,看你就是个新手,来,我教你。”老大娘耐心地教我怎么固定水桶,怎么控制力度。在她的帮助下,我终于打上来满满一桶清澈的泉水。老大娘笑着说:“这黑虎泉的水,甜着呢!用它泡茶、做饭,都格外香。”
济南的烟火气,最浓莫过于街头的美食。春日的清晨,巷口的油旋摊总是排起长队。师傅将面团揉得筋道,擀成薄饼,撒上葱花盐粒,卷成螺旋状,放入鏊子上煎烤。烤好的油旋金黄酥脆,咬一口咔嚓作响,葱香混合着麦香,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甜沫,暖心又暖胃。到了秋日,深夜的烧烤摊便是济南人的天堂。烤羊肉串、烤腰子、烤馒头片,吱吱冒油的香气能飘出几条街。三五好友围坐一桌,撸着串,喝着扎啤,聊着家常,烟火气中满是生活的惬意。我最爱的是烤五花,外皮烤得焦脆,内里肥而不腻,蘸上干料,一口下去满口留香,这便是济南深夜最动人的滋味。
济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风景,更在于它的人文。这座城,孕育了无数名人志士,也滋养了淳朴善良的济南人。在这里,你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记得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没带伞,只好在路边服装店门楼下躲雨。店主阿姨看到了,把伞拿给我:“小伙子,我这里有伞,别淋感冒了。不着急,什么时候还回来都行。”我连忙道谢,阿姨笑着说:“客气啥,在济南,就是济南人!”这份暖意,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第一次举办泉水节的时候,我特意带着姥爷回到济南。看着漂亮的建筑,绚烂的灯光,热闹的人群,姥爷感慨万千:“没想到济南变化这么大,还是这么有活力!”泉水节的打水祈福活动最是热闹,这一习俗源于古代济南人对泉水的敬畏与感恩,相传古时泉水枯竭,百姓便焚香祈福,打水祭祀,祈求泉水充盈,五谷丰登。如今的祈福仪式虽简化不少,却依旧保留着传统韵味。市民们提着水桶排起长队,轮到自己时,双手合十默念祈福语:“泉神保佑,阖家安康,泉水长流,国泰民安。”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取泉水,脸上满是虔诚。姥爷也忍不住加入其中,打了一桶泉水,激动地说:“这水还是当年的味道!”
泉水节上,还有精彩的文艺表演和地道的美食展示。我们一起看了泉水旗袍秀,模特们穿着精美的旗袍,在泉水边款款走来,展现着济南的古典之美。还品尝了泉水宴,以泉水烹制的糖醋鲤鱼、泉水豆腐、泉城大包,每一道菜都透着泉水的清甜,让人回味无穷。
济南的文化底蕴,更是让我沉醉。闲暇时,我喜欢去山东博物馆逛逛,感受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去曲水亭街走走,体验泉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喜欢去李清照纪念堂坐坐,品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这里,每一处景点,每一条街巷,都氤氲着历史的故事,都散发着文化的芬芳。
姥爷常说:“济南是块宝地,你在这儿工作,没错!”我笑着点头,心中满是认同。这座城,有山有水,有诗有画,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姥爷已离世多年,但每当我在泉边听见曲艺唱腔,便会想起他当年的模样。济南的泉水滋养着城,也滋养着代代人的情感,那些善意与温暖,那些文脉与风骨,都流淌在岁月深处,酿成了悠长的情缘。
深秋时节,我到济南探亲。当晨光再次洒满泉城,趵突泉的三股水依旧在喷涌,大明湖的湖水依旧在荡漾,千佛山的松柏依旧在挺立。我行走在这座熟悉的城市里,心中满是感恩与热爱,更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我期待着,济南的泉水永远清澈甘甜,滋养着一城生灵;期待着樱桃树年年结果,曲艺声时时回荡,泉水永远滋养着这份烟火与温情,老街深巷仍留岁月沉香;更期待着青春记忆,能与这泉城的故事一起,在时光里永远鲜活。
而我,在济南刚刚好。泉城相守,岁月情长,这份与济南的羁绊,早已融进心坎,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作者:程咏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