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小凡 青岛报道
11月18日至21日,文旅部举办了2025年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培训班,来自全国省市级文旅部门、县区政府以及文旅企业代表共15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班,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唯一一个区(县)代表在培训班上进行了典型发言和经验分享。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以“大融合”理念为引领,系统打造“轻旅游、慢生活”多元场景,生动诠释“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现代内涵,推动新区从“旅游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成功转型。“十四五”期间,旅游人数从2247.3万人次增至4089.35万人次,年均增速22.1%;旅游收入从254.7亿元增至429.8亿元,年均增幅19.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稳居支柱产业行列。累计斩获国家级荣誉24项、省级荣誉61项,成功获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等荣誉称号。
西海岸新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业态、空间、宣推”三大维度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西海岸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业态融合:五大矩阵激活产业动能
影视赋能,构筑光影文旅高地。以东方影都为龙头,孵化《流浪地球》《封神》等爆款作品,累计票房超400亿元。北方微短剧基地产出230余部作品,爆款率30%,带动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吸引超60万游客沉浸式体验。
演艺破圈,引领时尚文旅潮流。布局凤凰之声、西海艺术中心等5处大型演艺中心。小燥、212越野之日、抖音毕业歌会等户外音乐节全网曝光量超20亿人次。全省首个户外360°沉浸式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获评中国夜间旅游优选项目、山东首批旅游演艺典型案例。
节会升级,彰显城市格局气度。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中国电影华表奖等2000余场国际性、国家级活动。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吸引海内外游客697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收入77亿元。
体育联动,激活赛事经济引擎。拥有三支职业足球队,推出12条体育旅游线路,创新“票根经济”模式,持参赛凭证可享29家品牌酒店低价住、5大4A景区免费游。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参与人数突破3万人,拉动嘉年华旅游休闲街区实现收入5300余万元。
乡村出彩,绘就振兴生动画卷。打造42个省级以上乡村文旅品牌。杨家山里片区以齐长城文化为核心,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收入超1亿元,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空间融合:陆海联动拓展发展维度
建立“海上看新区”全新视角。首发“好客山东・半岛1号”精品航线。审批开通11条海上旅游线路,其中“魅力唐岛湾-追鸥逐浪”“光影灵山湾-橘子海落日”等4条特色环线3个月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
重塑“海岛游新区”文旅叙事。以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灵山岛为核心,打造“灵岛浮翠”十二景,培育53家高品质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20万人次,获评全省生态旅游典型案例。
培育滨海露营旅游消费热点。出台全省首个《帐篷露营地管理办法》,规范打造22家高品质露营地,年接待游客509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
宣推融合:三层圈层扩大品牌影响
四季宣推,打造文旅品牌“引力圈”。打造“旅居西海岸”文旅总品牌,以及“花开、干杯、驾行、冬游”四季文旅子品牌。全年举办超600项、7000余场次文体农商旅融合的精彩活动,形成“四季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场景”的全域全季全时特色活动矩阵。
多维发力,形成全域触达“传播圈”。依托“青岛西海岸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五大新媒体平台实现全网触达超2亿人次。开通西海岸文旅专列覆盖江浙沪及长江流域9省31市。创新开展“空中啤酒节”推介,让旅客在万米高空感受青岛西海岸的独特魅力。
区域协同,扩大客源共享“朋友圈”。牵头成立包括济南历下区、东营河口区等12区市的“区域旅游联盟”,实现线路互通、客源共享,成为省内旅游联动标杆。
下一步,西海岸新区将以“文化引领、旅游带动、融合聚变、科技赋能”为核心抓手,构建“海陆协同、城景融合、业态多元、服务优质”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全景西海岸”,将西海岸新区打造成为彰显“青岛风采、齐鲁风韵、国际风范”的国际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