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江海晚报)
古街上,刚出炉的烧饼香气四溢;拐角处,街边演出传来乐声悠扬;小巷里,“小院课堂”座无虚席,主讲人与听讲者热烈交流……冬日的暖阳里,千年寺街氤氲起生动的烟火气与文艺范。
自10月10日起,每当夜幕降临,“寺街七点半”的城市文化活化项目便如约点亮寺街。11月22日,作为项目的子活动,“寺街全球眼”子活动,迎来了环球旅行者、《穿行秘鲁五千年》作者王甲红。他的分享,不仅带来了行走世界的见闻,也成为寺街打造“没有围墙的城市文化客厅”愿景的生动一景。
一场“偶然”背后的文化必然
王甲红的到访,看似偶然,却又是寺街文化吸引力的必然。
图中最右则为王红甲
活动策划人之一、寺街“三三书店”的主理人韩先慧在前天刷朋友圈时,“赫然发现他回国了”——此前王甲红刚刚结束了两个多月的海外行程,从伊朗、伊拉克归来。一句“近在咫尺,那你得来南通啊”的邀约,促成了这次相聚。
作为江海文化发祥地与南通文脉所在,寺街的活化不仅在修复肌理,更在激活灵魂。
在此背景下,“寺街七点半”应运而生。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一套为市民和游客精心准备的夜间文化菜单。据寺街活动统筹人介绍,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寺街已初步形成了每周七天、主题鲜明的文化菜单,涵盖主理人分享会、读诗会、老居民访谈等。具体而言,周一:寺街主理人分享会;周二:“相约星期二”读诗会;周三:“家在寺街”老居民访谈;周四:“寺街全球眼”旅行分享;周五:阅读分享会;周六:星光音乐会;周日:“沉醉旧时光”老电影观影。
其中,精心策划的“寺街全球眼”,就是希望让每天驻守家园的市民“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而王甲红的到来,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寺街,聆听另一个五千年
在王甲红登台的这个周六,寺街的这盏“夜灯”,照向了遥远的安第斯山脉。
主讲人王甲红,一位用过8本护照、行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奇行者,将他25年旅行生涯的结晶《穿行秘鲁五千年》带到寺街。这位放弃稳定职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探索世界的旅行家,诠释了“环球眼”的内涵:不仅是用眼睛看世界,更是用心灵去理解,用学识去诠释。
“我们谈及五千年文明,目光总会不自觉地投向古代埃及与苏美尔,却常常忽略,在地球的另一端,秘鲁同样承载着一段长达五千年的壮丽史诗。” 王甲红在分享中说。
有感于国内关于秘鲁的书籍匮乏,他历时十年,他不断查阅资料与实地探访中完成此书。这不仅是一部旅行笔记,也填补了中文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
被问及旅行中的困难时,王甲红从容而淡然。交通、住宿、语言障碍对他已“司空见惯”,他更关注的是目的地本身。他强调,“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等重要,尽管自谦“未能读万卷书”,但家中九千多册的藏书量,以及“在旅途中阅读”的习惯,持续深化着他的行走体验。
王甲红的讲述,正如“寺街环球眼”希望的那样,成为“每天驻守家园的人”打开的那扇窗。
随缘而入的开放式“文化客厅”
虽然是首次到访南通,王甲红却迅速与南通这片土地产生文化共鸣。
在活动前,他游览了濠河,并通过陪同人员的讲解,对张謇与“一城三镇”的近代史格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表示,这正是他所推崇的旅行方式,“不仅仅看风景,更要读懂风景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互动环节中,他分享 “用敬畏和保护去走进自然”时,一句“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甚至,连脚印都是一种破坏”,引发全场掌声。
这一刻,全球性的环保理念与本地对历史街区的珍视与保护,产生深刻共鸣。 老报人黄俊生随后分享了军山南麓生态资源保护的经验,与会者兴致勃勃地加入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位于寺街71号的“小院客堂”,简单朴素却温馨,没有严肃的舞台,没有固定的席位,只有满室的书香与一盏为夜归人点亮的灯。
来往游人驻足张望,感兴趣便自然落座。文化分享如邻里串门,亲切自然。
寺街 资料图
“街角街区活化之后,希望为市民游客留一盏夜灯,用文化艺术点亮城市夜生活”。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说。
这盏灯已亮起,它照向远方,也温暖眼前,在千年寺街的夜晚,持续点燃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之光。
文图: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苗蓓
部分图片:“南通寺街”公众号
编辑:刘铃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