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聊城县署,沿着西大街继续往东前行。
再次看到了聊城水上古城的中心建筑—光岳楼。
这次来聊城,最让我感到意外的就是这座有着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因为之前从没有听说过它。
走过光岳楼,准备前往东大街游览。刚走进东大街不远,就出现了一座古牌坊。
这座牌坊才是聊城水上古城的真正古建筑。查资料才得知,这才是聊城古城真正的“进士坊”。这座牌坊是为纪念明代聊城名臣 “朱延禧” 而立。朱延禧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级的高官),是聊城历史上地位非常显赫的人物。
牌坊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明代官式石牌坊风格, 其结构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即由四根石柱支撑,形成中间一个大门洞,两侧两个小门洞的格局,“三楼”指顶部的三个牌楼顶盖。通体由石材构成,包括石柱、石梁、石匾、石斗拱和石顶瓦垄,结构严谨,雕刻精美。坊上雕刻有龙凤、瑞兽、花卉等图案,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石匠的高超技艺。正面镌刻有“进士”二字,点明了牌坊的核心主题。背面镌刻有“科第”二字。这些题字直接彰显了这座牌坊的功能——旌表功名,褒奖精英,是古代科举制度和家族荣耀的象征。
聊城古城内历史上牌坊林立,素有“七十二座牌坊”之说。这些牌坊主要分布在四条大街上,分为功德坊、节孝坊、翰林坊等,每一座都讲述着一个历史人物或家族的故事,是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直观体现。东大街正是牌坊较为集中的街道之一。
聊城水上古城东大街上有一个“天下为公”院落,这是古城内一个非常有特色和分量的文化景点。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景点,更是一个文化院落群的核心标志。
“天下为公”这四个大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题词,源自《礼记·礼运》大同篇,体现了其政治理想。将这四个字镌刻于聊城古城的院落大门之上,象征着对这位历史伟人的纪念,也赋予了这座古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位于聊城水上古城楼东大街的路北,非常醒目。楼东大街是古城四条主干道之一,连接着光岳楼和东城门。这个院落并非一个独立的纪念馆,而是聊城·水上古城文化院落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周边的其他文化展馆共同构成一个文化体验区。这个区域旨在通过修复和利用古建筑,集中展示聊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非遗技艺。只是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院落是一个历史文化和非遗技艺展示区,没有走进院子里面参观。
走过“天下为公”院子,继续向东前行,就到了“卫仓”。
“卫仓” 是聊城水上古城东大街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它与之前提到的“天下为公”院落同属于古城文化院落群,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功能。
“卫”指“卫所”,“卫仓”的“卫”源于明代的军事单位“卫所制度”。明代聊城被称为“东昌卫”,是重要的军事驻防地。卫仓就是明代东昌卫的军用粮仓,主要用于储存军粮,保障驻军的后勤供应,与官用的“丰盈仓”(义仓)和民用的商业粮店相区别。
卫仓见证了聊城作为运河沿岸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是明清时期漕运、仓储和军事历史的实物例证。
卫仓在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特色餐饮和休闲民宿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空间。
在卫仓的修复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粮仓的建筑特色,如高大的仓廪、厚重的墙体、古朴的木质结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主要功能用于历史文化展示。
现在这里成为了博物馆,目的是向游客展示古代军仓的历史、卫所制度以及运河漕运文化。
现在这里的部分区域被打造为非常有格调的餐厅、酒吧或咖啡厅,游客可以在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老粮仓里用餐小酌。同时这里也开办了特色住宿服务,能让游客能沉浸式地感受古城的历史氛围。只是我来时这里关门谢客了。
相比于其他院落,卫仓因其独特的军事背景和极具冲击力的古今融合设计,成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和摄影爱好者特别喜爱的打卡点。正巧这里正在举办菊花展,使得这个院落更加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卫仓” 不仅是聊城古城的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活化的历史片段。它从明代的一座军用粮仓,成功转型为今天备受喜爱的文化休闲空间,完美诠释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古建修复理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