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时芳|摄
2023年盛夏,市博物馆隆重举办了一场名为“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的特展。
这场展览汇聚了清代圆明园海晏堂中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等真品文物,社交平台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
活动门票一票难求,我每日准时守候抢票都空手而归。直至一位友人因故转让门票,我才有机会踏入展厅,一睹圆明园十二兽首的历史风采。
秦志明|摄
天气酷热,无阻大家观看兽首文物的热情。
展厅的入口,一座西洋楼遗址的仿景映入眼帘,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辉煌而又沧桑的时代。遗址之后,玻璃罩内静静陈列着兽首的真品与复制品,它们栩栩如生,让人为之动容。四周的人群被制作精美的文物所吸引,目光交汇中,我们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些兽首曾在屈辱的乱世中离散,如今在盛世中重聚。我们从它们的眼中探寻着历史的痕迹,它们也从我们的目光中见证了盛世的辉煌。
卢和生|摄
一位佩戴小蜜蜂扩音器的导览员小朋友,站在特展的卷首语前,落落大方地为观众讲述着圆明园的历史。尽管他年纪尚小,却毫不怯场,声音稚嫩而富有感染力。他指着身后的《圆明园盛时鸟瞰复原图》,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
他生动地描述了圆明园如何从一座皇家园林逐渐发展成为集政治、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宏伟之地;又深情地讲述了欧洲列强对圆明园进行的大规模劫掠。此情此景,令人义愤填膺,人群中不时传来愤慨的声音。
安妮|摄
一位年幼的观众好奇地询问母亲:“妈妈,为什么他们要抢我们的东西?”
母亲耐心地解释:“因为他们野蛮又贪心。”
孩子接着问:“为什么我们不抢回来呢?”
母亲沉重地回答:“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打不过对方。”
然而,人群中有人坚定地说:“但现在文物都回来了,祖国变强大了。”
众人纷纷附和,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杨引兵|摄
听着导览员的讲解和孩子的提问,我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多年前那个春天的北京。
那时,我独自一人从祖国的南方城市来到北京散心,圆明园是其中必去的一站。
园内景色宜人,第一次单独外出旅游的我对一切的事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圆明园内不少人与我一样前来享受这美好的春光。人们三三两两地漫步在林荫小道上,脸上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笑容。孩子们在路上快乐地奔跑嬉戏,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这一切都是这么温馨又令人动容。
岳亮|摄
在此之前,我对圆明园的印象还只是教科书中供皇家贵族们生活社交的富丽堂皇的园林,当看见如今普通老百姓们也能如此闲庭信步地当做自家花园般散步、玩乐、欣赏美景,脑海中不禁冒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表达历史变迁的诗词,不由得感慨万分。
再一次因为历史变迁的具象化而感到沉重的,是亲眼看见西洋楼遗址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与教科书上的照片截然不同。教科书里的照片不过是废墟中的一隅,现实却是精美绝伦的建筑被无情地摧毁成了一堆堆石头和瓦砾,仿佛在向向每一位前来的游客们细细诉说着历史的屈辱与沧桑。它们就那样站在那里,任由我们在它们身上探寻历史的痕迹和泣不成声的故事。
赵川|摄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强大到不再受到这样的屈辱。人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美妙的春光景色,聆听风吹过树木的沙沙声,活在当下,展望美好的未来。
思绪再次被导览员小朋友的讲解声拉回来。
我站在人群中,看着为我们娓娓道来圆明园历史的导览员小朋友和周围充满好奇心的游客们,我知道有些东西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那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它在我们心中迸发出经久不息的回响......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优秀稿件。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并标注作者联系方式,请所有投稿者“保证稿件均为原创,且为微信公众号首发”,谢绝一稿多投。)
[撰稿]
青 栗
[编辑]
王晓艳
公众号ID:yuanmingyuanpark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