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时,笔者走进了蜀山古南街。
这条仅千米长的古巷,宽不过二.三米,却承载着宜兴紫砂五百年的魂。脚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二层砖木小楼保持着明清旧貌,前店后坊的格局依然鲜活。这里是紫砂艺术的发祥地,更是无数紫砂大师的摇篮——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等巨匠曾在此生活创作。站在顾景舟故居内,看着简朴的工作台,难以想象多少传世之作就诞生于此。
蠡河水静静流淌,仿佛还在诉说当年商贾云集的盛况。明清时期,制成的紫砂器从这处码头启程,经太湖运往全国。如今,虽不见往昔舟楫往来,但每周举办的“蜀山·陶集”仍延续着这份热闹,百余家紫砂店铺里,匠人们依然守着世代相传的手艺。漫步其间,恍惚穿越时空,这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古街,每一寸都浸润着紫砂的温度。
陶二厂:光影交织的艺术殿堂
离开古南街,前往不远处的陶二厂。这座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陶板外立面令人惊叹。
阳光洒落,陶板在不同角度折射出变幻莫测的光影,时而深沉如紫砂原土,时而璀璨如窑火初燃。建筑轮廓线条利落,却又因陶的质感而显得温润如玉。
这里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一个转角都能捕捉到光与影的奇妙对话,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陶元素的无穷魅力。不同于古南街的传统韵味,陶二厂以现代语汇诠释着陶文化的当代生命,让人看见宜兴陶艺在时光流转中的创新与传承。
平桥石坝:山水间的自然壮歌
最后一站来到平桥石坝。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利工程,宽122米,高24米,由无数长方形山石浆砌而成,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平日里的石坝静谧庄严,与周围山色融为一体。
但若逢丰水时节,景象便截然不同。山水浩荡涌来,从溢流孔中奔泻而下,形成宽40米、高20多米的瀑布奇观。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让人顿感自然之力的震撼。水雾扑面,涛声盈耳,这一刻,人工与自然完美交融,实用与审美相得益彰。
陶都三韵
一日行程,三种体验。古南街的厚重历史让人回味紫砂文化的源远流长;陶二厂的现代诠释展现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平桥石坝的自然壮美则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归途上,忽然明白:宜兴的迷人之处,正在于这份跨越时空的陶都情怀——既有古街里默默守候的匠心,又有新空间里的大胆创新,更有山水间永恒的自然馈赠。这,或许就是最地道的“陶式人生”。
图:刘女士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