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织金洞内,游客们依然络绎不绝。洞内恒定的温度让这里成为冬日旅游的理想去处,成都摄影爱好者刘洋正专注地拍摄洞内奇观,“原本以为毕节只有春天的杜鹃花值得一看,没想到冬天的溶洞也别有洞天。”而在百里杜鹃温泉群,升腾的热气与微冷的空气交织,游客们在温泉中享受冬日温暖。

毕节旅游的“季节魔咒”正在被打破。这座黔西北城市如今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拓展业态产品,成功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深刻转变。2025年前三季度,毕节市接待游客达775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808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0%,秋季游客占比也显著提升,对四季资源的系统性开发正在改变过度依赖春季旅游的产业格局。
这个冬天,毕节依托织金洞等恒温洞穴资源推出探秘体验,凭借优质温泉发展康养业态,更结合“花海鹤乡”的生态品牌,推出冬季观鸟与摄影活动,不断丰富冰雪季节的旅游内容。
在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成为冬季的新亮点。2024年至2025年越冬期监测数据显示,这里栖息着2829只黑颈鹤,创下历史新高,连同灰鹤、斑头雁等在内的越冬鸟类总数突破10万只。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数百只赤麻鸭和灰鹤抵达,斑头雁、黑颈鹤等珍稀候鸟也将陆续到来。12月至次年2月的观鸟黄金期,这里将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自然观察者的天堂。

与此同时,阿西里西大草原也在实现从夏秋旺季向全时旅游的平稳过渡。尽管草原绿意暂歇,但山地越野、冰雪主题乐园等项目的推出,持续吸引着游客;织金古城内,苗绣、蜡染等非遗工坊成为冬日里又一热门打卡地,让游客在温暖室内感受手作技艺的魅力。
通过“春赏花、夏避暑、秋健身、冬康养”的全时产品体系构建,毕节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全季配置。在这个冬季,温泉康养、洞穴探秘和候鸟观赏成为三大主打产品,当地的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获得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金沙温泉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天气渐冷,周末和节假日的客房都需要提前预订了。”在织金古城,经营民宿的李先生说:“往年冬天都处于休整状态,现在通过推出温泉套餐和冬季特色餐饮,生意可以做到年底。”

2024年毕节新增涉旅市场主体3200余家,规上限上涉旅企业近30家,2025年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从“一季养全年”到“四季有景看”,毕节正通过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推动多业态融合,逐步破解“季节限定”的发展难题。在氤氲的温泉中驱散寒意,在草海之畔守候候鸟归巢,在非遗工坊里触摸文化脉搏,游客所体验到的,正是毕节旅游四季不息的活力,而这,也正是毕节旅游走向四季常青的真正底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永燚
编辑 王星
二审 吴传娟
三审 谢朝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