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那位‘古人’向我行礼,我差点就要回礼了!”在邺城考古博物馆的VR体验区,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张先生摘下设备,仍难掩激动。眼前,是公元220年曹魏邺城中轴大街的虚拟复原场景:左侧商铺鳞次栉比,“笔墨纸砚嘞”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右侧宫阙巍峨,“文官”执简穿行,步履匆匆。历史,仿佛就在指尖呼吸。
图为沉浸式全景幻影剧《邺都长歌》。宋龙雨 摄
这一幕,正是临漳县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缩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临漳县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保护优先、创新驱动,积极探索“文化+科技+体验”发展路径,让沉睡千年的历史资源焕发时代生机,曾几何时,游客到邺城多是“打卡式观光”——在金凤台土坡前拍张照,读一遍展板说明,停留不足40分钟便匆匆离去。如今,情况已发生根本转变。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临漳核心景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3.5小时,沉浸式体验成为吸引人流、激发消费的关键引擎。
变化的背后,是系统性谋划与创新性实践的双重发力。近年来,临漳县高标准推进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步实施邺城博物馆数字化展陈升级、智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及景区联动机制优化,构建起集遗址保护、文化阐释、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其中,《天地中轴·探寻源点》元宇宙大空间项目成为标志性成果。项目团队历时6个月查阅典籍,邀请5位考古专家反复论证,仅建筑形制就修改12稿,最终在1000平方米空间内,通过高精度建模与实时交互技术,精准还原曹魏邺城的城市肌理与生活场景,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
与此同时,沉浸式全景幻影剧《邺都长歌》正式上演。演出融合360度全息投影、实景演艺与智能声光电系统,在60分钟内生动再现“曹操营建邺城”“建安七子赋诗言志”等历史名场面,被观众誉为“行走的建安风骨”。
临漳县还主动融入邯郸市“两区三带”全域旅游布局,牵头打造北朝文化旅游带,联动峰峰矿区响堂山石窟、磁县北朝墓群、成安县赵文化遗存及冀南新区红色资源,推动区域文旅从“单点参观”迈向“全域沉浸”。通过开发“探寻北朝文化之旅”研学线路,推出模拟考古、汉服礼仪、古法造纸等互动项目,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体验感。
在东魏北齐宫城区模拟考古现场,六朝园小学的学生们手持手铲、毛刷,在专业讲师指导下小心翼翼清理“出土陶片”。“以前历史只在课本里,今天亲手‘挖’出来,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明的厚度。”一名学生说。此类研学活动已覆盖全县30余所中小学,年参与超2万人次,成为青少年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看遗址”到“入历史”,从“短暂停留”到“深度沉浸”,临漳县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走出一条保护与活化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之路。这片承载建安风骨与北朝气象的古老土地,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篇章,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漳实践”。
通讯员 宋龙雨 赵华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