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全景。
氿遇欢乐谷正在备战雪季。
记者晨访马鞍山村。
5时30分,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仍沉浸在未褪尽的夜色中,记者驱车沿导航前往这片被誉为“长吉都市绿肺”的土地。车窗外,草木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这是“马鞍山”赠予记者的第一份“生态见面礼”。作为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取景地,这片承载着乡村故事的土地,让记者满怀期待。
晨光里的杉树 半山美景半坡诗
鸡鸣声打破山村寂静时,记者抵达马鞍山村口。石刻“鲜花盛开的山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远处的马鞍山被淡雾轻裹,仅黛色山尖显露轮廓。
沿村路行进,森林步道入口处映入眼帘,记者向山上攀爬,石阶旁的野草沾着露水,踩踏时发出细微“沙沙”声。几位晨练返程的老人裤脚沾着草叶,笑着向记者感慨:“这可是天然氧吧,强身健体呀!”
马鞍山海拔386米,但蜿蜒的森林步道藏着北国山林的精致:杉树枝头挂着未散晨露,松鼠抱着松塔掠过林间,惊起几片带水汽的落叶。行至半途,阳光穿透枝叶在步道投下斑驳光斑,深吸一口气,满是负氧离子的清新感沁人心脾。
“咱这马鞍山的杉树可是宝贝,耐寒又金贵,在东北山林里都少见!”村民老郑带着山里人的爽朗,指向右侧山坡。记者望过去,数十棵杉树笔直如塔,深褐色树干带着浅淡的纵向纹路,摸上去糙中带实;枝丫不似其他树木那般向外舒展,反倒顺着树干向上轻拢,透着股规整的秀气。翠绿的针叶成簇挂在枝间,远看像给树干裹了层毛茸茸的绿毯,风过处,整排杉树轻轻晃动,针叶摩擦的簌簌声比松叶更软,像山间的细语。
站在半山腰往下望,层林尽染,整个马鞍山被晨雾晕染成了淡墨画,杉树像画里竖着的墨线,一笔笔撑起山水的骨架。此刻方知,晨游山的乐趣不在登高,而是在这慢下来的脚步里,接住自然递来的温柔。
南果馆大棚 东北暖棚育出“热带甜”
从马鞍山下来,驱车几分钟便抵达玻璃温室大棚——南果馆。推开棚门,一股暖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和外面的凉意形成鲜明对比。大棚里一片翠绿,果香四溢,最惹眼的是枝头挂着的柠檬——黄澄澄的,像小灯笼似的缀在叶间。凑近细闻,酸甜的果香直往鼻腔里钻。
“这700多株香水柠檬是南方引进品种,四季开花结果。我们改良土壤配方、精准控温保湿,年总产量超12万斤。” 工作人员吕玉军正拿着剪刀剪枯枝,身后3只孔雀慢悠悠踱步。一只蓝孔雀突然开屏,羽毛上的眼状斑纹闪着光泽,引得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孔雀是近年引进的,既能吸引游客,粪便还是天然肥料,跟柠檬形成‘共生’。”
现在的大棚不仅是种植基地,还是村里的“亲子打卡点”,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来摘柠檬、喂孔雀。吕玉军笑着说:“以前村民只种玉米、大豆,现在搞起‘农业+观光’,日子比以前有奔头多了!”
记者伸手摸了摸柠檬的表皮,光滑紧实,吕玉军摘下一个递过来:“尝尝,没打农药,直接切片泡水就行。” 记者轻咬一口,酸得眯起眼,却带着一股清爽的甜。这味道里,藏着乡村产业转型的巧思——原来在东北的土地上,也能种出“南方的甜”。
欢乐谷备战 “冷资源”变“热产业”
离开南果馆,沿着乡道往东北走,氿遇欢乐谷的彩色招牌渐渐清晰,70余种游乐设施在风中静立。观光火车“氿遇号”线路蜿蜒向山林深处,夏天旺季时载着游客穿梭在花海与绿荫间。
雪季来临,欢乐谷里已经开始计划施工,工作人员正讨论造雪机的安装、雪爬犁的线路,还有雪具的存放。
“我们10月初就开始备战雪季,今年准备升级造雪系统。”欢乐谷工作人员宋荣军告诉记者,去年雪季游客多,部分项目需排队,今年将提前扩容,就是为了让游客玩得更尽兴。
走近造雪机,宋荣军一边检查管道一边说:“造雪机得提前试机,确保低温时正常运转,雪质也得达标,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工作人员说,马鞍山冬天冷,雪期长,发展冰雪旅游是“顺势而为”,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回来当雪场教练、服务员,“以前冬天是‘猫冬’,现在冬天是‘忙冬’,不一样了。”
看着远处的马鞍山被阳光染成淡金色,眼前忙碌场景愈发鲜活。所谓备战雪季,不是等雪来,而是用双手把“冷资源”变成“热产业”,让乡村冬天充满活力。
山居烟火气 找回生活松弛感
逛了一天,记者来到旁边的松屋咖啡歇脚。木质结构的咖啡店门口挂着松果风铃,推门而入,暖黄灯光洒在桌面,墙上贴满松鼠挂件:有的在窗边啃坚果,有的顺着书架爬,可爱的模样惹人发笑。
“以前村里没有像样的咖啡店,现在不仅游客爱来,村民也常来坐坐,晚上还会搞小型读书会,日子比以前热闹多了。”店员朱艳春说。记者坐在靠窗位置,喝着热咖啡,看窗外落叶飘落在草坪上,偶尔有小松鼠爬过,瞬间懂得“休憩”不是简单歇脚,而是在慢时光里找回生活的松弛感。
饥肠辘辘时,步行5分钟便到了氿遇山居民宿。一座座典型的东北农家院,红砖墙、木栅栏,有的院子里晒着玉米和红辣椒,屋檐下挂着红灯笼,亲切感扑面而来。走进屋内,木桌擦得锃亮,墙上挂着农民画,李大娘从厨房端出铁锅炖:“这铁锅炖的大鹅,豆角是咱自己种的,大鹅是咱自己养的。”
记者选了一张靠墙边的桌子坐下,不一会儿,菜就上齐了:铁锅炖大鹅、炒山野菜、贴在锅边的玉米饼,还有一碗鸡蛋羹,都是家常的味道,却吃得格外香。“我们家的菜,都是‘从地里到餐桌’,没有半成品,游客吃得放心,我们也做得踏实。”李大娘笑着说,现在山居不仅提供餐食,还能住宿,院子里的几间客房都带着独立庭院,“夏天可以在院子里烧烤,冬天能烤火聊天,很多游客说,来这里就像回‘乡下亲戚家’。
夕阳西下,记者准备离开,回头望马鞍山,暮色中它渐渐模糊,却在心里愈发清晰。此次“蹲点”,记录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从生态保护到产业转型、从生活改善到活力焕发的乡村变迁。在马鞍山村,每一寸山水都有故事,每一份烟火都藏着希望——这,就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模样。 (本栏图片均由马鞍山村提供)
记者手记: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5平方公里土地上,民宿、咖啡厅、培训学院、智能温室一应俱全,闲置农房变客房,村民转身当老板。以“氿遇山居”“羊村”“袁家小院”为代表的特色文旅产业相继落户,23名致富能手带领全村594户、1800名群众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承包施工建设、创办餐饮民宿,文旅产业搞得红红火火。
现在的马鞍山村,不仅风景美,赚钱路子也宽了,妥妥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来源:吉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