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村的柿林欢歌
——清水县“周家村·周末的家”文化旅游活动见闻
天水融媒记者 景春燕 马放
11月22日中午12时许,初冬的阳光刚穿透薄雾,清水县红堡镇周家村就沸腾了!
车辆驶出静天高速小泉收费站,继续沿通村公路前行。道路两旁,印着“柿柿如意”“心想柿成”“喜柿连连”的彩旗猎猎招展,将熙攘的人潮与车流引入当天启幕的清水县“周家村·周末的家”文化旅游活动现场。
彩旗、红绸、柿子灯迎风舞动,勾勒出一条条跃动的红线,将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紧紧吸附在周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周围。空气里蒸腾着美食的香气、孩童的欢声、鼎沸的笑语……这是周家村蓄力已久的爆发,周家村柿子文化旅游节正以最炽热的姿态拉开冬日狂欢序曲。
尽管树上丰盈的柿子大多已采摘入筐,但周家村精心营造的节庆氛围却愈发浓烈。
走进村子精心打造的核心打卡地——如意园,湖水映着冬日的微光,倒映着黛瓦白墙的静谧。高耸的彩门热情迎客,“霜映周家·柿柿如意”主题背景墙前,游客们排着队等待合影。园区内点缀着柿子元素的创意打卡相框和导览牌,通道上方悬挂的活动主题吊饰与柿子造型装饰随风轻摆,营造出欢快的氛围。柿子树下,围炉煮茶的摊位热气氤氲,游客们围坐在一起,烤着柿子、红薯,品着热茶,袅袅茶香混合着柿子的清甜,弥漫在清冽的空气中,交织成冬日里最温暖的烟火气。
“带孩子来感受乡村,体验采摘乐趣,这里的氛围和环境都特别好。”游客杜亚娟兴致盎然,手机镜头始终聚焦着人工湖畔点缀的霜柿主题小品,以及远处层林尽染、透着几分萧瑟与雅致的冬韵。
“柿乡市集”上人头攒动。箩筐里,金黄色的柿子堆叠如山;展台上,庞公玉的温润光泽、根雕的拙朴形态,与各类包装质朴的农家特产一起,构成琳琅满目的乡村市井图。询价声、赞叹声、扫码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周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所在。清水扁食、农家烩菜在锅中翻滚,香喷喷的炸油饼、油汪汪的面皮勾动着每一位过客的味蕾,每个摊位前都排起长龙。
这沸腾的场景,是周家村近年来辛勤耕耘谱写的振兴乐章。
曾几何时,村中那见证过明代理学家周蕙树下讲学的古老柿林,也无奈地听过柿子熟透落地、销售无门的叹息。
“路通,百业才通。”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平深知其中真谛。2023年底,静天高速清水段贯通,服务区大门与周家村咫尺相连。机遇叩门,村庄闻声而动。
以“山水田园·水墨周家”为蓝图,周家村奋笔疾书:硬化道路、清淤河道、绿化美化,白墙黛瓦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昔日的闲置荒坡,如今蝶变为步步成景的如意园——这片曾回荡着周蕙讲学书声的圣地,被赋予“柿柿如意”的新生,成为文旅融合的“心脏”。游客在此采摘柿子、围炉品茗,昔日的清朗书声,仿佛与今日的欢声笑语在园区上空和谐共鸣。
“今年人气更旺了!我卖柿子根本不用出村。”村民申粉连指着身边空空的两只大箩筐,眼角眉梢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一个上午,她的两筐柿子被游客抢购一空,百元收益稳稳落袋。
游客的亲身体验,印证着周家村的魅力。游客肖甜手提柿饼礼盒和一大串柿子,唇齿间留着清水扁食的余香。“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既粗犷又细腻。”她笑着表示下次要带更多朋友来。
这份吸引力,正是周家村精心擘画的结果。村支书周国平点明了村庄发展的内核:“依托周蕙讲学的文化基石,让翰墨书香永续。同时,以‘山水田园,水墨周家’为理念整合乡村建设,打造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这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更赋予了‘周家·周末的家’独特的深层魅力。”
“持续深挖柿子文化内涵,拓展研学等功能,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红堡镇副镇长刘少春勾勒着未来蓝图。
暮色渐拢,盏盏“红柿灯”温柔亮起,照亮游人归途。村民们乐呵呵地收拾着空箩筐准备回家,小吃摊主仍在热情招呼最后一拨客人,油饼的香气在渐凉的空气中飘散。党群服务中心明亮的灯光下,村镇干部们核对活动数据的身影,映照着忙碌后的踏实。这条因高速而兴、溢满柿香的小村,正以门庭若市的热闹和村民实实在在的增收,诠释着“以柿为媒”的振兴之路。
静天高速车流不息,汇入周家村的灯光,带走了甜蜜的收获,也留下了更加殷实的发展希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