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将丰厚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文旅竞争优势是山西面临的时代命题。近年来,山西积极发挥微短剧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围绕“晋貌、晋风、晋韵、晋味”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优秀作品的示范效应。笔者认为,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山西微短剧产业正在从内容、传播、产业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探索,推动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生动展现山西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为文旅品牌注入新活力。
内容创新:文化解码—情景演绎—情感共振
内容层作为整个赋能模式的核心基石,致力于解决地域文化资源与现代传播语境的有效适配问题。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符合当代受众审美需求和传播规律的视听内容,成为微短剧赋能文旅品牌建设的首要课题。传统文旅宣传往往陷入“有文化缺表达,有资源缺转化”的困境,而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媒介特性,通过构建“文化解码—情景演绎—情感共振”三层递进叙事体系,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一体系关注文化内容的表层呈现,更注重其深层价值的挖掘与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是实现从文化资源到品牌价值转化的关键所在。
山西微短剧创作首先立足于对丰富地域文化资源的系统性解构与创造性转译。这一过程需要深入把握文化精髓,实现从“文化保存”到“文化活化”的转变。针对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视语言提取其视觉符号特征,将建筑形制、空间格局等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的场景元素。对于晋剧、绛州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聚焦其表演程式、技艺流程等动态元素,提炼为可嵌入叙事的文化片段。这种转译是基于现代表达需求的文化再创造,既要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要增强其传播力。由临汾安泽县委、县政府牵头制作的微短剧《荀子新传之学习高手》,通过深入挖掘安泽县作为荀子故里的文化底蕴,将荀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初中生的成长困境相结合,以微短剧的形式,把荀子文化园、太岳行署旧址等文化地标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场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在文化解码的基础上,微短剧通过情景化叙事建立文化符号与受众情感的有效连接。《何以故人梦》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剧目,在忻州宁武芦芽山实地取景,通过现代女孩方梨与古代公主秀容的双线叙事,将马仑草原、万年冰洞等自然景观巧妙融入剧情,不仅展现了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也体现了对催婚等现实议题的思考,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有效结合。该作品在“中国精品微短剧之夜”活动中因“自然美学与人文叙事的深度融合”被列入精品推介榜单,成为文旅题材微短剧的标杆案例。
微短剧通过情感化叙事触发观众的深层价值认同,这是实现持久传播效果的关键。由阳泉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精品短剧《重返1988》,通过穿越叙事将镜头对准20世纪80年代的阳泉,用影像唤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展现山城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情感。剧中当代年轻人与父辈的碰撞,引发了观众对家庭、梦想与生活的深度思考,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连接。
传播优化:精准投放—矩阵协同—场景融合
传播层作为关键环节,着力解决文化内容与目标受众的高效连接问题。在信息过载的媒介环境中,如何让优质的文旅内容精准触达潜在游客,并促使其产生旅游消费行为,成为微短剧赋能文旅品牌提升的核心挑战。
精准投放。综合考量地域属性、行为特征和消费偏好等因素,建立多维度的用户画像系统。由太原市千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牵头出品、拍摄于太原古县城的微短剧《奇幻咒语》,创新性地实践了“微短剧+商业”模式,将山西本土农产品和旅游景区深度嵌入剧情,通过精准的内容分发,有效触达对乡村创业和本土文化感兴趣的受众群体,实现从观看到消费的直接转化。
矩阵协同。构建以省级文旅融媒体中心为枢纽的传播矩阵,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可以探索通过精准定位不同平台的功能特性,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山西文旅”官网、公众号等政务平台侧重政策解读和权威发布,建立品牌公信力;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商业平台聚焦热点创作和互动营销,扩大用户触达面;B站、知乎等专业平台开展深度解读和话题讨论,提升内容影响力。
场景融合。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实现虚拟内容与实体场景的有机融合,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举措。将来可打造“观看—引导—体验”的完整链条,破解文旅传播从“认知”到“体验”的转化难题。具体而言,线上微短剧嵌入智能导览接口,使用户可直接预约相关景区门票或体验项目;线下设置AR互动装置,游客通过扫描实景即可触发专属剧集和衍生内容;基于位置服务的场景触发系统,能够在特定地理范围自动推送相关微短剧内容。
产业协同:技术赋能—业态延伸—价值转化
在完成内容创新和传播优化之后,产业层作为最终落脚点,致力于实现传播价值向产业价值的实质性转化。这一层面关注的是如何将微短剧产生的影响力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精良制作促进体验升级。技术创新为微短剧的质效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制作方面,采用4K/8K超高清拍摄、三维文物扫描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内容的视听品质。
从内容到产品的价值拓展。基于热门微短剧IP进行多元业态开发,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各地可依托微短剧开发主题旅游线路、打造实景演艺项目、创新数字藏品发行等,延展微短剧价值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流量与经济的多维变现。网络微短剧最终的价值转化通过三条路径实现:直接收益来自付费点播、IP授权等内容变现方式;引流收益体现为剧集带动的景区门票、住宿等相关消费;品牌收益则表现为目的地形象提升带来的长期效益。芦芽山景区借助微短剧产业发展浪潮,在微短剧拍摄期间同步开展社交媒体互动营销,直接带动芦芽山景区相关话题播放量的增长,2025年游客接待量已达122万人次,同比增长显著。
太原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