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_云南看点】
近年来,徒步作为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正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备受追捧的文旅“流量密码”。然而,热潮之下,“野蛮生长”带来的生态隐忧也随之浮现。如何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并进?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层峦叠翠间,一个边陲小村——勐腊县关累镇纳卡村,正以“绿色徒步”模式,为这道课题书写着一份引人深思的“纳卡答案”。
从“橡胶林”到“生态园”:生态修复筑牢发展根基
金秋时节,走进纳卡河谷,群山如黛,林海翻腾。很难想象,这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雨林,部分区域曾是生态功能单一的橡胶林。
面对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下降的现实问题,纳卡村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创新性地将徒步产业与生态修复深度绑定。当地以徒步项目为依托,向村民租用经济效益低下的橡胶林地,摒弃大拆大建,采用“近自然恢复”的科学方式,引导游客参与其中,共同播撒绿色的希望。
“去年我来徒步,亲手种下了一棵小树。向导会定期给我发照片,看到它一天天长大,那种感觉很奇妙。”来自成都的游客邱女士今年特地带孩子重游故地,“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
据统计,纳卡村已有超过1500亩橡胶林通过该模式得到有效生态恢复,数百种动植物的栖息地得以重建和保护。昔日的“绿色沙漠”正逐步恢复为物种基因交换、繁衍生息的“生态家园”,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从“观光者”到“守护者”:公益赋能提升文旅内涵
“我们不希望客人只是雨林的‘来访者’,更希望他们成为‘保护者’。”纳卡雨林徒步项目主理人杨晓山一语道出了“绿色徒步”模式的核心。
纳卡村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网,将徒步活动升级为《纳卡雨林橡胶林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开发出“厨余堆肥”“雨林岩彩绘画”“植物辨识”等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游客在徒步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贡献。当他们手捧“环保奖牌”和《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秀美的风光,更有一份沉甸甸的生态责任感。
这种独特的模式吸引了小糊涂仙、独角兽等知名企业的关注,纷纷前来开展团建和ESG实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法国娇兰联合发起的“女性养蜂人”项目也在此落地,成功探索出一条女性赋权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公益赋能,纳卡村将一次性的“观光经济”升华为可持续的“守护经济”。
从“保姆式”到“伙伴式”:品质坚守擦亮服务品牌
一名向导最多带领五名游客。
“我的精力有限,只有人数少了,我才能确保每一位客人的安全,讲好雨林里的每一个故事。”向导泰山的话语朴实而坚定,“我们不能为了多赚钱,砸了纳卡雨林徒步这块金字招牌。”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为纳卡村带来了近乎“零差评”的口碑。
生态为基、公益为魂、品质为本。这套“组合拳”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当“流量”遇见“绿色”,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云南网通讯员 李有若
责任编辑: 郭建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