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提起阳泉
你或许只记得
“中共第一城”的红色标签
或是工业老城的刻板印象
但今天
这卷《阳泉图鉴》会带你看见
这座山城有着太多惊艳之处
桃河的波光波光粼粼
晨雾里有人河边慢跑
傍晚的风裹着广场舞的音乐
它不是远在郊野的风景
是揉进日常的温柔
狮垴山的凉亭在崖壁上
日出时霞光裹着朱红飞檐
像把岁月烫成了暖金
凭栏远眺
山城的轮廓在雾里渐次清晰
“永垂不朽”四个金字
在晨光里像一段沉默的史诗
纪念碑的石面刻着岁月的纹理
这里的风不只是风
是吹过烽火的回响
这里的光不只是光
是落在历史上的余温
每一次驻足
都是与过往的温柔对视
灰砖老院的门楣上
“中共第一城”的字痕还清晰如昨
院里的青砖地磨得发亮
正房的桌案像还留着当年的温度
这里没有宏大的陈列
只有旧院、老墙、迎风飘展的红旗
舍利文化园藏在青山褶皱里
殿宇的飞檐挑着流云
晨雾裹着梵音漫过石阶
它是山城的“留白处”
让匆忙的脚步慢下来
把禅意揉进了山水的寂静里
冠山的云雾飘书院上空
青瓦上的苔藓
沾着宋明时的墨香
旧案上的刻痕像时光的脚印
推开木门时
风会裹着松针的气息扑进来
每一次呼吸
都像在与古人对坐
晨雾漫过楼群时
阳泉成了浮在云海里的岛
高楼的尖顶戳破云团
像给棉絮绣了银边
风动时云浪翻涌
连街道都成了藏在云里的丝带
环形建筑嵌在青山边
玻璃幕墙映着流云
像把未来折进了自然里
它是阳泉的“新名片”
让工业老城的肌理里
有了数字时代的脉络
证明这座城的故事
从不是只有过往
更有向前的鲜亮
蒙远大酒店的玻璃幕墙
把晚霞折成了流动的锦缎
夜里灯光亮起时
它是城市天际的星芒
连车流都成了绕着它转的光带
阳光照射在北山公园上
红旗的红与草木的绿
在坡上织成了画
这里不只是公园
还是是山城的“生活场”
孩子追着风筝跑
老人坐在长椅上晒暖
儿童公园的荷池铺着绿毯
粉荷从叶间探出来
像把春天揉碎了撒在水里
这里没有喧闹的游乐设施
只有慢下来的时光
有人蹲在池边看鱼
有人坐在亭里听蝉
冠山的峰峦在云雾里
石阶绕着草木往上
风动时云浪漫过坡顶
连树影都成了流动的墨痕
这里的每一步都是景
抬头还能看见云裹着峰尖
开河寺的石窟嵌在崖壁上
佛像尽显岁月的痕迹
石缝里的草顺着纹路长
这里没有香火的喧闹
只有风掠过石面的轻响
藏山的殿宇挂在崖壁上
石阶像从云里垂下来的线
风过檐角时
铃音会裹着云雾漫开
这里藏着“赵氏孤儿”的传说
老墙的砖缝里
像还留着当年的隐秘
和谐生态园的老院在草木间
灰瓦上的苔藓沾着晨露
廊下的花簇顺着柱子爬
这里没有刻意的修饰
只有自然的生长
天宁寺的双塔立在暮色里
灯光裹着飞檐
像给古建镀了层暖金
它是阳泉的“时光锚点”
站在塔下抬头望
能看见古今的轮廓叠在一起
阳春楼的飞檐裹着粉紫灯光
像把晚霞揉进了木构里
夜里的楼影映在地面
连砖缝里的光
都带着古建的温柔
固关的城门嵌在崖石里
石阶的纹路磨得发亮
像还留着当年的马蹄印
它是太行的“旧锁钥”
每一次推门
都像推开了一段沉默的岁月
娘子关的长城缠在青山上
它不是孤立的遗迹
是刻在山里的“历史线”
让每一块砖
都成了岁月的刻度
让每一次攀登
都像在触摸太行的脊梁
娘子关有 “三晋门户”
“天下第九关” 之称
它扼守晋冀咽喉
因唐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而得名
现存关城为明代所建
滚烫的铁水被击向夜空时
千万朵金花炸开
把整个古村裹进了光里
这不是现代的灯光秀
是传了数百年的热与力
这让山城的夜
比星河还亮
流光裹着“跑马”的轮廓
在夜色里连成流动的光带
人群的欢呼裹着鼓点
把古村的夜掀得滚烫
这是阳泉传了几代的民俗
夜幕落下时
阳泉的灯次第亮起
桃河的波光裹着楼群的光
把城市织成了流动的锦缎
这不是工业老城的沉寂
是活起来的繁华
当你翻开这卷图鉴
会发现
阳泉从不是单一的标签
是一本写满惊喜的书
每一页都值得你亲自来读
视频来源|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