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免签时代”的“签”引力,再次为数据所佐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的入境游客量同比激增超100%,消费能级同步提升,欧美客群占比显著扩大,其中美国游客消费额同比增长50%,法国游客消费额增长了160%。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优化入境旅游发展的措施,其中一条主线便是“主动”。如在时间层面,过境免签72/144小时变240小时,离境退税最快可实现2分钟退税到账,“一加一减”让时间用到刀刃上;在空间层面,过境免签政策适用省份增加至24个,今年11月5日起,新增广东5个口岸为240小时过境免签口岸,适用口岸总数增至65个。此外,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过境免签政策、区域性免签、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等形成组合效应。这些利好政策,传达了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从需求侧看,政策缩短的是决策周期,却大大延长了体验程度。比如,当“慢游”成为可能,他们不再局限于长城、故宫、兵马俑“三件套”,也像许多“本地人”一样走进县城,体会别样山水人情,沉浸式感受在地文化;当“中国游”走向“中国购”,他们的购物清单,既有传统的丝绸、茶叶等,也不乏潮玩、电子产品等特色国货。如果我们代入外国游客的视角,那么可以说,“淘”到高性价比的“中国好物”,本身就是“入乡随俗”的典型体现。
这样的你来我往,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互信逻辑。中国的“开门迎客”,不是权宜之计,不是被动适应,而是朴素的“真心换真心”;中国的自信包容,靠的不是自吹自擂、拼命吆喝,而是互利天下、但行好事,体现在每一处细节里。事实上,外国游客的深度探索,乃至在社交媒体自发“种草”,也是一张无形的“信任票”,反映了对这个东方大国认识的深入:古代中国文明博大,现代中国也非常“酷”;都市中国日新月异,乡土中国也充满活力;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始于足下,系于每一次不急于定义、用心去感受的亲密接触。
文化是一种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进入“免签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也变得越发多元。比如,1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完善免税店政策,鼓励免税店引入更多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优质产品。免税店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前沿窗口,不仅能有效提振消费,也有望精准撬动品牌出海和文化出海的杠杆。当“游”在中国、“购”在中国、“食”在中国成为新时尚,将这股“双向奔赴”热度持续下去,不光要靠胸怀和诚意,从行业人才培养,到旅游线路开发,再到服务生态完善,这些“后半篇文章”同样要做足做细。
在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窥一斑而知全貌,“中国游”“中国购”不仅是“中国服务”“中国制造”的实力彰显,更体现了一种难得的长期主义、一种可贵的确定性。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