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把云朵种进池塘
荷叶托起整片天空
鸟儿的翅膀掠过竹林
惊起满山的蝉鸣
每片叶子都在呼吸
满坡的绿色
相对于尘世的烟火喧嚣,大湾苗寨是灵魂的休憩好去处。它以最本真的姿态,静静地立在苗乡的崇山峻岭间。

大湾苗寨风景如画。谢慧芳 摄
回望岁月,大湾苗寨一直都在。晨雾漫过青瓦木楼的檐角时,吊脚楼的窗棂会透出微光,阿婆在火塘边烤着糍粑,木甑里的糯米饭香顺着风,漫过石板铺就的巷道;夕阳西下时,牧童牵着水牛走过山岭,牧歌在山谷里轻轻回荡,与虫鸣鸟语交织成最质朴的旋律。
大湾苗寨用简单素雅的模样绵延在苗乡的大山之中。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原木的纹理、青石板的温润,和老树枝丫上挂着的、随风摇曳的红绸带——那是游子留下的牵挂,也是苗寨对每颗疲惫心灵的温柔接纳。在这里,不必追赶时光,只需坐在晒谷坪的竹椅上,看云卷云舒,听虫鸣鸟叫,灵魂便能寻得片刻安宁。
丰茂草木掩映着的来龙坡和七星坡遥相呼应。河流纵横交错,发源于来龙坡脚的苏麻河,七星坡下的老营河蜿蜒其中。老营河流经大湾后往团寨去叫大河,发源于八十坡流经三宝营、新场、杨柳后叫小河,这是“大小河”的由来。相对河流,大湾苗寨只是河岸的一颗珍珠,闪耀在岁月深处,奔腾于历史的河流里,书写自己的传奇。
大湾村位于松桃自治县盘信镇西部,辖7个村民小组,256户1295人,全村耕地面积272亩。大湾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民风古朴,民居建筑具有一定风格:四合院、吊脚楼错落有致。村落处于一个盆地底部,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达90%,一条大河从村中流过,可谓是青山绿水。
每次行走大湾,思绪的文字似乎从风中飘来。那日,松桃苗族自治县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会走进村寨调研,我和建猛兄弟受邀参加,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行走大湾了。那天穿梭于寨中的石板路上,感受大湾独有的气息,感悟大湾苗寨一路走来的历史。
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那古老的苗族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木质结构的房屋散发着岁月的沉香。这些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挺立,诉说过往的故事,书写过往的篇章。吊脚楼、石板路、古井、守寨树,见证了大湾苗寨无数个日出日落。
大湾村处于湘西丘陵向贵州高原河谷的过渡地带,地形独特,落差悬殊。大湾苗寨恬静而自然地镶嵌在一个撮箕状的山谷里。谷盆中有一山似鱼,尤像一条硕大的鲤鱼游进撮箕里。山寨周围植被完好,古木掩映,青山渺渺,绿树丛丛,寨边流水淙淙,河里鱼翔浅底,一幅山明水秀风光,一派世外桃源景致,身临其境,如置身画中。
早在明代中期,从湘中迁徙而来的滕氏祖先就在此开荒耕耘,安家扎寨。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然保留140余栋百年木结构的苗族风格古建筑。这里,苗族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立。房屋清一色盖小青瓦,造型奇特,变化多端,飞檐翘角,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别具一格。彰显了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充分展示了黔东苗族的建筑工艺造诣,是一座黔东苗族建筑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大湾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四季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近些年,全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比较富裕。
大湾苗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寨边的河流涨大水,有3条鲤鱼相邀从源头七星坡脚顺河到下游玩,口渴了,便到处找泉水喝。游到大湾苗寨时,正好有一股清泉汩汩涌出,3条鲤鱼争先恐后游进去喝水。大湾苗寨的泉水甘甜,水草丰美,鱼虾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此时此景,3条鲤鱼嬉戏打闹,不知不觉洪水渐渐退去,当它们醒悟过来时,洪水已经消去一大半,两条小鲤鱼挣扎着爬出“撮箕”口,游回了大河,一条回到上游的张家沟,一条往下游到了龙塘,剩下的一条大鲤鱼无法掉头,就永远地留在大湾的“撮箕”里,最后化作一座山,即鲤鱼山。这就是大湾苗寨关于山脉走势留下的有趣传说,流传至今。
文/龙正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编辑/邱奕 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